8月9日,拜登正式签署了《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这一受全球关注、且争议性非常大的针对单一产业的高额补贴终于生效。
该项立法包括向美国芯片行业投入高达527亿美元的补贴,鼓励企业加大对半导体芯片的生产制造,其中还包括价值约24亿美元的芯片工厂投资税收抵免,以及对芯片领域创新研究的资金支持。
同时该法案还明确地提出了对中国芯片产业的遏制,禁止获得联邦资金的公司在中国大幅增产先进制程芯片,期限为10年。违反禁令或未能修正违规状况的公司,可能需要全额退还联邦补助款。
据报道,8月8日举办的一场闭门会议中,美国政府官员与芯片相关企业、以及汽车制造商福特和通用汽车的负责人讨论了这些公共投资如何加速半导体和新兴技术制造,支持汽车电气化,并加强美国经济和供应链安全。
资金流入对产业发展本来是利好,但全球第一的大国通过立法的方式,向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投入如此高额的补贴,还顺带加入了对产品最大消费国的遏制,其产生的连带效应变得非常复杂。
目前,全球多个产业的发展都受制于“芯片荒”,在汽车产业尤为严重,从2020年下半年持续至今,近2年的时间仍未缓解。
根据研究机构AutoForecast Solutions统计,2022年5月最后一周,北美地区的汽车工厂计划减产8.75万辆汽车,欧洲地区的汽车工厂则在一周内减产4200辆。芯片短缺是汽车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芯片荒持续两年都没能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对芯片的用量更为巨大,芯片增产的数量完全供应不上需求的快速上涨。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微博上说,一台智能汽车需要的芯片在5000个以上,涉及到几百个品种。尽管生产商已经加大了生产,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缺货加剧了价格的波动,整个产业链上,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美国芯片法案就是在这种供应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出台的。除此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整个产业的制造能力在逐年往亚洲迁徙,且迁徙呈现加速趋势。
据报道,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37%的芯片都是美国制造,到现在这一比例已经降到了12%,目前全球约80%的芯片都是在亚洲制造。
最大的需求方更是在亚洲,要知道中国每年进口的芯片占全球芯片市场的60%以上。在高端产品的制造上,中国还处于被卡脖子状态。
因此,美国此次的法案就是拿着高额补贴,将芯片生产线吸引回美国本土,一方面解决芯片短缺的问题,同时遏制中国的发展。
不过这种针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排他政策,会使得全球相关生产企业极为痛苦。按照芯片法,只要拿了美国政府补贴资金的企业,就不能在中国投资半导体产业。
到手的补贴资金谁都想要,但是企业自身的运营和盈利能力最终是由市场决定的,毫无疑问,在中国研发生产芯片的效率高、成本低,这同样是企业布局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中国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提供的数据显示,同样一座晶圆厂,在美国的建设时间要比中国多一年半以上,建设成本至少增加1/3,以后每年的运营和生产成本也要增加30%。这些数据值得各大芯片企业们好好琢磨算计一番了。
有业内研究人员表示,“对芯片设计类公司来说,能够从《芯片法案》中获得的好处不多。对芯片设备厂商来说影响也比较中性,因为该法案没有促进更多的芯片设备销售,只是需要建厂的公司多了一笔补贴。”
可见,这一法案能否将芯片制造吸引回美国本土,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同时,新的生产线建立肯定需要数年时间,生产和运营成本也将推高“美国造”芯片的价格,如此来看,美国的芯片法案短期内也无法缓解供持续芯片短缺及价格上涨的问题。
更为有意思的是,近半年来A股与美股市场的芯片板块股票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分化。
行业基本面的变化叠加外部环境,使得A股芯片板块成为市场亮点。板块指数自今年4月以来逆势上涨,涨幅接近50%,最近几个交易日再次上涨,创下反弹以来的新高。
上涨背后的逻辑主要还是资金看好“国产替代”带来的市场机会。行业需求一直处于高位,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以及大数据高性能计算需求,制造企业都拥有稳定的下游订单。目前中国国内芯片产业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芯片企业技术迅速迭代,长期有望实现芯片完全国产替代。
相反,美股市场的芯片上市公司走势非常悲观。
今年以来,半导体板块指数(NASDAQ:SOXX)累计下跌25%,下跌幅度远超同期的纳斯达克和标普500指数。而美股开始反弹的近一个月里,受主要公司的悲观财报影响,纳斯达克100指数成分股当中,累计跌幅最大的10只股票中有7只是芯片股。
投资人越来越担心芯片制造商从近几年来供不应求的状况下,转而陷入长期销售低迷,所以纷纷逃离该产业。
芯片法案签署的当天,受美光科技(NASDAQ: MU)公布的令人失望的财报和预测拖累,整个板块上市公司再次大幅下跌,甚至严重影响了纳斯达克100指数的走势。
美光科技发布预警,市场需求放缓,为应对订单减少,计划减少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与本月下旬结束的本财年相比,预计新财年的设备支出将“显著下降”。
美光科技之前,英伟达刚刚给了市场一重击,公司第2季度营收环比下降19%,大幅低于市场预期。
在之前,英伟达的竞争对手超威半导体(NASDAQ: AMD)发布的2季度财报也显示,尽管营收同比增长70%,但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7%,每股收益同比下降了53%。
老牌芯片厂商英特尔(NASDAQ: INTC)的处境则更不乐观,2022年2季度营收同比下滑22%。当季净亏损4.54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净利润为50.61亿美元,相当于同比下降109%。
一些不在美国的芯片制造商日子过的也比较艰难,7月1日有外媒报道,苹果、超威半导体、英特尔三大巨头同时对台积电(NYSE:TSM)下调订单数量。虽然台积电对此没有回应,但消息传出后,股票当天大跌近7%。
在行业面临市场危机的状况下,美国政府寄希望于一个“补贴”法案,解决芯片产品短缺的问题,同时将产业制造吸引回美国本土,这两大需求本质存在一定的矛盾,最终很可能会起到与其初衷正好相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