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硅谷银行挤兑危机表面上看着圆满解决,周二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银行股更大幅反弹,但其背后的深层问题恐怕没那么快就过去,近期依然要警惕市场风险。
关于硅谷银行事件大家已经谈的比较充分了。由于美国相关部门的及时出手,缓解了短期系统崩盘的压力,使中小科创公司的正常运营得到保证,恐慌并没有进一步蔓延。
表面看来,硅谷银行的破产,并没有向美国整个银行体系蔓延,存钱的科创企业的利益也没有受损,按照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说法,纳税人也不承担相关损失。
一件如此大的银行崩盘事件,似乎只有公司的股东和高管受到惩罚,但事实上真如此吗?最可怕的两大危机其实隐藏在背后。
拯救硅谷银行看上去代价很低,主要因为其破产的原因并非资不抵债,而只是缺乏流动性。
硅谷银行持有的主要资产是美国国债,对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来说,拯救起来基本是左手转右手,时间换空间,并不需要太多真金白银的付出。
但问题来了,关键时刻,美国国债居然不能提供流动性,不管这背后有多少原因,比如美联储的连续快速加息、硅谷银行的误判,但对金融霸权的美国来说,都是釜底抽薪的危险。
问题不止于此,要知道硅谷银行的存款大部分来自于科创企业的融资,之所以购买大量美国国债,就是因为大放水时期,涌入银行的钱多到无处可去。
听上去存款能够在短期内大量增加,购买美国国债进行低风险投资理财,对硅谷银行来说是一件躺赢的大好事儿。
如果不遭遇后来大幅加息导致的美债大跌,以及随之而来的储户挤兑,或许大家还都还在追捧硅谷银行的创新模式。
但再仔细一想,初创企业能够有这么多钱存在银行,银行都不得不全部买入国债,这不正说明科创领域的资金存在严重问题吗?
在低利率时代,大量资金无处可去涌入科创领域,而到了紧缩期资本又迅速抽走,这与支持科技创新的硅谷文化完全相悖。对于科技霸权的美国来说,又是一重危险。
仔细分析,硅谷银行背后没有什么阴谋,甚至没有什么称得上重大违规或者高风险的操作,仅仅是闲置资金买入了低风险美债。而这才更可怕,说明这个系统都有类似的情况存在。
当前通货膨胀没有明显缓解的状况,叠加银行接连暴雷,美联储陷入两难,大家对加息的预期出现几乎史上最快逆转,美国市场也迎来最大的不确定性。
就在一个周之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刚刚做了鹰派讲话,提出可能会提高加息步伐,将利率上调至比预期更高水平。
受此影响,市场预期3月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大幅上升到了70%。,一度加息50个点几乎成为板上钉钉的事件。
谁知硅谷银行爆雷事件之后,市场情绪急转直下,加息预期迅速降温,
高盛第一个喊出了3月不加息的预测。随后又有其他机构加入了高盛的行列,呼吁美联储在3月份的会议上暂停货币紧缩政策。
高盛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预计美联储不会3月FOMC会议上加息。考虑到3月后,美国经济前景依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维持美联储将在5月、6月和7月加息25个基点的预期不变,预计终端利率较此前下降25个基点至5.25-5.5%。
NatWest Markets首席美国经济学家Kevin Cummins预期美联储本月可能不会加息,加息周期已经结束。
芝商所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认为,3月加息50基点的概率已经从上周四的70%降至0,加息25基点的概率升至95%,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则升至5%。
而一贯激进的野村更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预计美联储3月会议上将降息25个基点并结束QT。
要知道此前野村是第一家预计3月加息50个基点的大投行,比鲍威尔的讲话还要早几天。
2022年6月份,野村也是第一家呼吁加息75个基点的大行,那一次美联储27年来首度一次加息75个基点,验证了野村的大胆预测。
2023年7月,野村再次作出加息100个基点的惊人预测,不过这次就没那么准了,美联储继续加息75基点。
此次野村又率先提出美联储3月降息的预测,听上去非常狂野,但从过往看,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刚刚公布的2月CPI指数更是让3月的美联储政策充满不确定性。
数据显示,2月CPI同比、环比均完全符合预期,虽然通货膨胀有些许下降趋势,但依然严重,而且核心CPI环比还超预期增长,意味着一年之后,美联储的目标还是遥遥无期。
这也使得美联储面临艰难抉择,一边是巨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一边是极不稳定的银行资产负债表。
以当前种种数据来看,暂停加息或者加息25个基点的可能几乎平分秋色,甚至不完全排除降息的可能,这也成为当前美国乃至全球市场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
阅读更多关于硅谷银行事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