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大裁员1.7万人艰难求生 全球航空市场怎么走?

发布于: 10 月 18, 2024
编辑: Tony Zhou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NAI热投——你的热点投资指向标。如果大家还记得先前一期我们讲到的《737客机空中飞门事件》,让波音公司股价大跌10%的话,现在波音的处境绝对是雪上加霜:它又遭遇了16年来的首次大规模罢工。自9月13日开始以来已有约33000名波音工人参与,持续时间已经超过一个月。本就陷入现金流短缺的波音再也支撑不住,在10月11日直接宣布裁员,规模为雇员总人数的10%左右,大概1.7万个岗位,包括高管和经理在内。亏损和罢工双重打击下,10%的裁员是无奈之举,对公司的运营来说更是一个大手术。

宣布裁员后,本周一(14日)美股开盘波音股价下跌了1.3%,报收于148.99美元。迄今为止,波音已经下跌40%。财报方面,公司提前预计第三季度收益大约亏损 99 亿美元,现金流负10亿美元。公司还估算GAAP每股亏损将近10美元,创近四年新高,民用飞机业务营业利润率-54%;除了糟糕的收益预测外,波音最新的喷气式飞机 777-9 也将晚一年交付。财务危机,生产延误已经导致波音面临信用评级下调风险。穆迪将已经将其置于下调观察名单。如果波音的信用评级被降到“垃圾级”,它的借贷成本将上升,愿意购买波音债务的投资者会减少。其他信用评级机构比如Fitch(惠誉)和标准普尔(S&P)暂时将波音评级为BBB-,也就是比“垃圾级”高出一档的水平。新上任的CEO奥特伯格不得不考虑采取必要措施来加强财务状况,波音已经被推上风口浪尖。

波音为什么自年初以来负面新闻不断?主要还是源于安全事故频发,而且问题越挖越大,引发了大众对其生产质量的严重怀疑。两起致命空难、“门塞”空中脱落暂且不谈,造出来的飞船居然让宇航员在太空滞留。今年6月5日,波音公司“星际客机”飞船携两名美国宇航员升空,按计划他们应于6月14日返回地球,但由于出现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等问题,返航日期一再推迟,“出差”8天变8个月。多家媒体报道,这一风波是对波音公司的“公开羞辱”。

接近腰斩的波音股票看起来很划算,但是什么时候算“安全”是未知数。考虑到波音多年来遇到的所有问题,很难孤立地看待某一事件,许多都是背后有联系的。公司目前的最大挑战是恢复投资者的信誉,这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几十年来,民用客机市场的周期性一直很强,需求的波动造成了工程和生产需求的高峰和低谷。需求减少时,波音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多次采取裁员措施。许多经验丰富的工人和工程师被裁,但当需求回升时,波音却发现他们已无法再被聘用。这导致波音更多依赖合作伙伴和分包商弥补技术人员的不足,实际设计和制造飞机的经验和能力却丧失了。一方面,这会引发大家都看得到的连续“品控问题”;另一方面,公司高管多为财务背景,管理层对产品不熟悉,治理方法不当,使得波音潜在危险无法明确评估,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爆个雷。

彼时波音公司一名名叫萨姆·萨利赫普尔的工程师,指控公司在制造波音777和787梦想客机时存在“装配缺陷”,严重威胁飞行安全。他表示,客机的组装涉及将不同供应商生产的大块机身部件装配到一起,波音员工会以强力推挤完成组装,造成机身复合材料变形。萨姆所指出的问题,涉及超过400架777飞机以及1000架787飞机。他多次在公司内部反映情况,不仅没有得到重视,反而遭到报复、排挤和人身威胁。3月11日,当联邦航空管理局对波音进行为期6周的生产审查时,89项审查内容中未通过33项,大多被归类为未遵循既定制造工序或操作,部分为质量控制记录问题。一份文件披露显示,管理局发现有机械师使用酒店门卡检查舱门的密封性,以及将肥皂液涂抹在门封上,“作为安装过程中的润滑剂”。

波音“事故名单”一长溜,但是在航空领域的垄断地位已有过54年,直到1970年诞生的欧洲空客公司(Airbus)让市场变成双寡头垄断,目前共同拥有的市场份额超过90%。产品可靠性是航空制造商和客户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商用航空中,波音陷入泥潭自然让空客逐渐抢夺份额。空客的规模扩张本就迅速。波音的737客机达到8000架的时间是在2014年,是在该型客机推出的46年后。而空客达到同样的壮举在短短30年里就实现了。并且空客的收入多元化程度更高,来自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市场,例如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该公司在亚太地区的收入(36.6%)比欧洲本土(27.9%)还多,并且这两个地区的总收入约占其整体收入的65%。此外,空客公司还以54%的市场份额占据着民用直升机市场,波音则没有产品。年初时空客公布过年度喷气机订单数据,其2023年的年度交付量同比增长11%创下了历史纪录,连读第五年击败了波音。

不过,波音极度不稳定的状况也波及到了空客,后者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出现瓶颈。问题来源于波音的重要供应商势必锐出现了困境,直接影响到空客的生产调度,导致其A350和A220系列飞机的交付延误。空客CEO克里斯蒂安·谢勒在11日的讲话中指出,公司没有裁员迹象,但对于整体生产能力的优化显得尤为紧迫。与此同时行业分析师也发出预警,空客无法迅速填补波音的市场空缺。尽管波音当前困境使得空客在理论上有机会增加市场份额,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复杂。空客的生产设施满负荷运转,正在采取紧急措施应对生产挑战,经管在此之前已经调低了年度交付目标。

随着全球航空需求的强劲复苏,双垄断巨头的波动无疑为航空运输的增长带来了新的挑战。航空制造业的供应链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波音和空客作为行业领军者,其供求关系的不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动着整个航空市场的心跳。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背景下,航空公司和制造商们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提高生产透明度,才能让未来航空产业持续发展。你对波音大幅裁员的动作做何看法呢?未来除了波音和空客,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出现吗?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NAI500全新中文频道 – NAI热投 !

NAI热投 美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