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接连抛出的关税威胁,让加美经贸关系再度陷入紧张,也令加拿大对自身能源出口渠道过度依赖美国的风险愈发警惕。在目前这样一个多变的贸易环境下,加拿大正加快重新审视对外输油管道的政策与布局,希望摆脱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实现进一步的出口多元化。
今年5月加拿大跨山输油管道(Trans Mountain)完成扩建以来,满载油砂原油的油轮便从温哥华驶出,穿过狮门大桥前往中国、日本等亚太市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市场是加拿大能源出口的主要选择,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让这种依赖变得更加令人担忧。加拿大政府希望,耗资约340亿加元建设并将运能几乎提高到89万桶/日的跨山管道扩建项目,能帮助本国在全球油市占得一席之地,同时减轻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
在加拿大国内,一些能源产业人士认为,跨山管道扩建只是一个起点,他们还希望重启昔日被搁置的其他项目,例如Energy East和Northern Gateway,以期为油砂产区输往安大略省、魁北克省甚至更远的海外市场开拓全新通道。
Energy East原本打算改造既有的天然气管道,将艾伯塔省和萨斯喀彻温省的原油运输至加拿大东部的炼油厂和海运转运站,并且日运输能力可达约110万桶。而全长约1178千米,运力52.5万桶/日的Northern Gateway线路原计划连接艾伯塔省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的基蒂马特港(Kitimat),然后将原油出口到广阔的亚洲市场。
虽然这些项目先前因环保、原住民权利诉求以及联邦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意见分歧而遭到反对,但如今随着特朗普一再威胁对加拿大开征关税,加拿大国内加快恢复这些管道项目的呼声再度高涨。
在管道建设背后,还需面对巨额财务压力以及种种反对声浪。以跨山管道为例,截至工程完成之时,成本已被推高到最初预算的六倍以上,且加拿大政府不得不在2018年收购这条管线,以避免项目因商业投资方退出而停摆。即便如此,加拿大的官方和民间对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丝毫未减:一些业内人士主张尽快以“国家需求”为由,加速推动Energy East和Northern Gateway项目落地,希望在特朗普任期内把项目开工完成,为加拿大赢得战略主动权。
然而,在环保组织和部分原住民团体看来,大规模修建输油管道并非万全之策。包括绿色和平等机构在内的反对者担心,这些项目的重启会削弱环境保护与公共健康方面的监管,进而带来更多争议。即使加拿大政府和相关企业能够克服监管障碍、社会舆论以及资金压力,想要在短期内构建完全面向全球市场的输油网络依旧困难重重。
在此背景下,“增容”跨山管道或许成了当前更具可行性的中庸之道。根据项目运营方的估计,通过增强泵站等基础设施,跨山管道在现有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日输送运能还能够再提升20万到30万桶。目前,该管道终端码头的日运输量最高达48万桶,年中有望提升至大约63万桶。
即便如此,跨山管道也已经足以重塑全球石油市场。中国购买加拿大原油的规模正在持续上升,同时油种跟加拿大重油类似的中东和拉丁美洲的原油价格也被压低。与此同时,加拿大石油价格已经上升并稳定下来。跨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Mark Maki接受采访时表示,亚洲市场的需求将持续存在,这正是他们提升管道价值的好机会。
与此同时,加拿大总理也明确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会冲击加拿大的整体经济,还可能将其拖入衰退。这种潜在危机敲响了加拿大输油管道政策的警钟:一旦加拿大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失去更多主动权,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为强化出口渠道、多元化布局,加拿大大力布局输油管线既是出于短期应对,更是着眼长期发展。
无论是否重启更多管道项目,加拿大想要快速摆脱对美国的市场依赖都绝非易事,这场围绕输油管道政策的博弈或将持续下去。面对特朗普关税威胁所带来的倒逼与压力,加拿大能否真正通过管道建设打造稳定出口新局面,尚需看后续各方博弈以及政府决策的执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