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巴菲特一生的挚友以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以深邃的投资智慧闻名于世。2023年离世时身家高达26亿美元的他,曾留下一条令全球投资者深思的论断:”95%的人绝无可能跑赢标普500指数。” 这一预言不仅揭示了主动投资的终极难题,更折射出当代金融市场结构性变革的残酷真相。
芒格曾在访谈中直言,标普500指数基金已占据市场75%的份额,但若全民追逐指数基金,整个系统终将崩溃。他以上世纪70年代的”漂亮50″泡沫为例警示:当资本疯狂涌入特定标的时,估值逻辑将彻底失效。当年摩根大通力推的50只明星股,市盈率被推高至60倍后轰然崩塌,投资者血本无归。
芒格犀利指出,当某个指数或板块成为全民信仰时,就埋下了灾难的种子。尽管标普500指数凭借巨型体量暂时得以规避这一极端风险,但”指数化投资并非永保平安”的警告始终悬在投资者的头顶。
更令人窒息的是,芒格描绘了专业投资者的生存困局:指数化浪潮让95%的基金经理陷入绝境。当标普500指数的年化回报率持续碾压主动管理投资组合时,收取高额管理费的资管机构正面临生存危机——客户支付溢价购买的”超额收益”承诺,正沦为统计学意义上的小概率事件。
这是代际性的职业危机。芒格观察到资管费率已从曾经的2%持续暴跌至只有20个基点,新一代基金经理在费率绞杀战中举步维艰,他们的焦虑完全合理。
即便贵为”股神搭档”,芒格也坦承:若让我管理万亿美元对标指数,我毫无胜算。伯克希尔的传奇,本质是50年间每年仅做出两个正确决策的累积。这种”少即是多”的哲学与指数基金的广撒网策略形成鲜明对比,却也印证了持续战胜市场的极端难度。
芒格的洞见直指现代金融的深层悖论:当市场有效性因指数化浪潮而增强,主动管理者的生存空间反而被挤压。对于普通投资者,这或许意味着接受”平凡”,拥抱低成本指数基金,才是对抗不确定性的理性选择。正如芒格所言:生活本就艰难,投资何必强求奇迹?
在金融工具日益复杂的今天,这位智者的遗言犹如晨钟暮鼓:承认局限,或许才是超越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