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元素:“21世纪石油”新博弈

What Does China's Renewed Focus on the Economy Mean for the Metals Market?
发布于: 6 月 12, 2025

一个多世纪以来,被称为“黑金”的石油曾主导着全球权力格局。国家因石油兴衰,为了它发动战争,国际联盟围绕它形成。但在21世纪,另一种资源正在重塑世界地缘政治版图——稀土矿物。

从智能手机的闪烁屏幕到风力发电场的旋转涡轮,从先进导弹到电动汽车,一组曾被地质学教材边缘化的元素,已悄然成为现代技术的支柱。锂、钴、钕、铽等17种元素构成当今世界所称的“稀土”。这些元素在战略意义上已不再“稀有”,它们决定着未来的走向。当今生活离不开稀土,却少有人意识到它们的无处不在及由此产生的战略脆弱性。

2025年6月,稀土再度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4月初,中国暂停了钕、镝等关键稀土元素的出口许可,此举引发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强烈谴责。经过数周谈判,中国最终同意暂时恢复对美出口。这一事件再次彰显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中国掌控了稀土产业,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对中国稀土的严重依赖。

中国掌握稀土产业

目前全球稀土储量约1.3亿吨,中国以4400万吨(约占全球三分之一)居首。越南、巴西和俄罗斯亦拥有可观储量,印度约690万吨(占全球5%)。但储量优势不等于主导地位。

1993年,美国占全球稀土产量33%,中国占38%。此后二十年,中国通过实施静默而专注的战略,到2008年占比超过90%,2011年更是97%。如今即便各国试图复产,中国仍控制着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绝大多数加工产能。

全球稀土开采量分布表 (2020-2024年总计)

国家/地区 开采量(吨)
中国 1,043,000
缅甸 152,000
泰国 35,500
越南 2,900
马来西亚 520
美国 209,600
巴西 1,340
澳大利亚 92,000
尼日利亚* 20,200
马达加斯加 14,860
印度 14,500
布隆迪 500
俄罗斯 12,900

供应链争夺战白热化

稀土虽遍布全球,却鲜有国家能实现规模化利用。内蒙古白云鄂博矿是世界最大稀土矿床,巩固了中国的主导地位。澳大利亚的Lynas Rare Earths已成为重要非中供应商,美国加州的Mountain Pass矿近年复苏但仍依赖中国冶炼。印度在沿海地区拥有大量未开发的独居石砂矿,巴西、越南、俄罗斯等国潜力受限于基础设施和政策短板。

美欧日澳正竞相投资亚非拉稀土项目,力图打破中国垄断,构建弹性供应链。中美企业在矿产富集区已展开直接交锋——这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新型地缘政治博弈。稀土争夺凸显了全球供应链脆弱性,各国加速行动:

  • 美国2025年3月启动《国防生产法》,扶持本土稀土开采冶炼
  • 欧盟2024年末敲定《关键原材料法案》,设定2030年目标:本土开采≥10%、加工≥40%、回收≥25%,单一国家依赖度≤65%
  • 日本加强稀土回收
  • 苹果(“黛西”拆解机器人)、特斯拉(无稀土电机研发)重金投入城市采矿与材料替代
  • 印太地区“四边机制”国家合作开发关键矿产可持续供应链

没有稀土,国家既无法保卫边疆,也难以实现清洁能源转型。下一个全球强国将不再是石油霸主,而是掌控稀缺矿物及其加工能力的国家。随着气候目标提速与技术进步,稀土已成为未来的“燃料”,也可能成为明日冲突的引爆点。

中国新闻 油气 矿业 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