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科技企業聯手,礦業大國試圖從資源供應中攫取更多價值

资源大国 锂 电池
發佈于: 6 月 3, 2019
編輯:

隨著特斯拉、三星和其他科技巨頭對金屬鋰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全球兩個礦業超級大國也加入到這一場對電動汽車和智能手機電池關鍵原材料的控制中,試圖從資源供應中攫取更多價值。

澳大利亞和智利目前正積極部署,試圖重塑過去幾十年一直作為鐵礦石和銅礦生產國的形象。目前全球約四分之三的鋰原材料來自澳大利亞的礦山或智利的鹽湖,為這兩個國家帶來了在與客戶整合供應時的競爭優勢,希望建立冶煉和加工廠,為國內的科技行業增添助力。

今年3月,在澳大利亞港口城市班伯裡附近,美國鋰生產商Albemarle Corp.宣佈,計劃斥資10億澳元(合6.9億美元)建造全球最大的鋰金屬加工廠。與此同時,在智利北部的梅希約內斯,韓國三星SDI和浦項制鐵(Posco)正計劃聯合開發一家生產電池用化學成分的工廠。

聖地亞哥諮詢公司SignumBOX首席執行官Daniela Desormeaux表示,智利和澳大利亞擁有先天優勢,豐富的鋰資源,同時又有國家的鼓勵措施,所以向原材料轉型的公司可以在那裡開疆擴土。

對澳大利亞和智利來說,採礦和出口就如家常便飯。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國澳大利亞已向日本和中國的鋼廠運送了數十億噸煉鋼原料。智利是世界上最大的銅生產國,其一半以上的銅以半精煉銅礦的形式出口。

BloombergNEF預測,到2030年,全球鋰離子電池供應需要增長10倍以上,70%以上的需求來自電動汽車。對於終端用戶來說,現在已經是迫在眉睫,自4月份以來,大眾和沃爾沃均已經簽訂了長期的供應協議。

鋰價值階梯上的第一步是原材料精煉,目前大部分是在中國進行。來自南美礦山的礦石或來自地下湖泊的富含鋰的鹽水被濃縮成銀灰色的粉末,然後被提純,提煉成氫氧化鋰和碳酸鋰。這些化學物質隨後與鎳或鈷等材料加工而成,用來製造電池電極,或者用溶劑來製造組裝電池的關鍵部件——電解質。

與此同時,在價值階梯上所處的位置越高,價值就越大。根據澳大利亞礦業和勘探公司協會2018年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到2025年,開採鋰原料的市場價值約為200億美元,相比之下,精煉產品價值約為430億美元,電池價值4240億美元。

目前,智利的兩大鋰生產商SQM和美國Albemarle也只有在將四分之一的產量以最低市場價格賣給將在該國開發這種材料的公司的情況下,才被允許擴大生產。SQM已經在智利進行了一些加工,目前正在擴大國內產能。

智利政府開發機構Corfo執行副總裁Sebastian Sichel稱,這一策略是智利打造更高價值鋰產業的金鑰匙。Corfo擁有阿塔卡馬沙漠的鋰礦特許權,並可以向礦商發放許可證。新的精煉和化工產能將為智利帶來額外收入,而鋰出口的利潤預計也將上升。

根據一家地區開發機構2018年的一項研究,通過發展電池材料行業,澳大利亞每年可創造超過500億澳元(350億美元)的收入,並支持約10萬個就業崗位。相比之下,目前澳大利亞每年的鋰出口約為10億澳元。澳大利亞政府今年4月承諾撥款2500萬澳元,支持一項為期五年的研究項目,以擴大其電池供應鏈。不過,這兩個國家發展電池行業都面臨一大障礙,就是汽車行業的發展滯後。汽車生產商通常更喜歡零部件供應商靠近製造中心。而且生產電池組件的技術挑戰可能需要引進專業知識。成本和環境問題也是因素之一。

Sichel表示,鋰為智利提供了一個擺脫所謂資源魔咒的機會,即以犧牲製造業為代價帶來的礦業投資繁榮。“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增長又要依賴下一個熱門的大宗商品,我們仍將無法一躍成為發達國家。”

英文來源:彭博新聞

新能源汽車 礦業 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