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芯片法案生效,為何中美芯片股反應截然相反?

芯片法案
發佈于: 8 月10, 2022
編輯: Wendy Zhang

8月9日,拜登正式簽署了《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這一受全球關注、且爭議性非常大的針對單一產業的高額補貼終於生效。

該項立法包括向美國芯片行業投入高達527億美元的補貼,鼓勵企業加大對半導體芯片的生產製造,其中還包括價值約24億美元的芯片工廠投資稅收抵免,以及對芯片領域創新研究的資金支持。

同時該法案還明確地提出了對中國芯片產業的遏制,禁止獲得聯邦資金的公司在中國大幅增產先進製程芯片,期限為10年。違反禁令或未能修正違規狀況的公司,可能需要全額退還聯邦補助款。

據報導,8月8日舉辦的一場閉門會議中,美國政府官員與芯片相關企業、以及汽車製造商福特和通用汽車的負責人討論了這些公共投資如何加速半導體和新興技術製造,支持汽車電氣化,並加強美國經濟和供應鏈安全。

資金流入對產業發展本來是利好,但全球第一的大國通過立法的方式,向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投入如此高額的補貼,還順帶加入了對產品最大消費國的遏制,其產生的連帶效應變得非常複雜。

政策角逐市場重塑,不確定性增大

目前,全球多個產業的發展都受制於“芯片荒”,在汽車產業尤為嚴重,從2020年下半年持續至今,近2年的時間仍未緩解。

根據研究機構AutoForecast Solutions統計,2022年5月最後一周,北美地區的汽車工廠計劃減產8.75萬輛汽車,歐洲地區的汽車工廠則在一周內減產4200輛。芯片短缺是汽車減產的一個重要因素。

芯片荒持續兩年都沒能解決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當前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對芯片的用量更為巨大,芯片增產的數量完全供應不上需求的快速上漲。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微博上說,一台智能汽車需要的芯片在5000個以上,涉及到幾百個品種。儘管生產商已經加大了生產,但仍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而且缺貨加劇了價格的波動,整個產業鏈上,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

美國芯片法案就是在這種供應嚴重不足的背景下出台的。除此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整個產業的製造能力在逐年往亞洲遷徙,且遷徙呈現加速趨勢。

據報導,上個世紀90年代全球37%的芯片都是美國製造,到現在這一比例已經降到了12%,目前全球約80%的芯片都是在亞洲製造。

最大的需求方更是在亞洲,要知道中國每年進口的芯片佔全球芯片市場的60%以上。在高端產品的製造上,中國還處於被卡脖子狀態。

因此,美國此次的法案就是拿著高額補貼,將芯片生產線吸引回美國本土,一方面解決芯片短缺的問題,同時遏制中國的發展。

不過這種針對中國芯片產業的排他政策,會使得全球相關生產企業極為痛苦。按照芯片法,只要拿了美國政府補貼資金的企業,就不能在中國投資半導體產業。

到手的補貼資金誰都想要,但是企業自身的運營和盈利能力最終是由市場決定的,毫無疑問,在中國研發生產芯片的效率高、成本低,這同樣是企業佈局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中國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提供的數據顯示,同樣一座晶圓廠,在美國的建設時間要比中國多一年半以上,建設成本至少增加1/3,以後每年的運營和生產成本也要增加30%。這些數據值得各大芯片企業們好好琢磨算計一番了。

有業內研究人員表示,“對芯片設計類公司來說,能夠從《芯片法案》中獲得的好處不多。對芯片設備廠商來說影響也比較中性,因為該法案沒有促進更多的芯片設備銷售,只是需要建廠的公司多了一筆補貼。”

可見,這一法案能否將芯片製造吸引回美國本土,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同時,新的生產線建立肯定需要數年時間,生產和運營成本也將推高“美國造”芯片的價格,如此來看,美國的芯片法案短期內也無法緩解供持續芯片短缺及價格上漲的問題。

芯片股票,中美市場兩重天

更為有意思的是,近半年來A股與美股市場的芯片板塊股票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分化。

行業基本面的變化疊加外部環境,使得A股芯片板塊成為市場亮點。板塊指數自今年4月以來逆勢上漲,漲幅接近50%,最近幾個交易日再次上漲,創下反彈以來的新高。

上漲背後的邏輯主要還是資金看好“國產替代”帶來的市場機會。行業需求一直處於高位,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以及大數據高性能計算需求,製造企業都擁有穩定的下游訂單。目前中國國內芯片產業已形成完整成熟的產業鏈,芯片企業技術迅速迭代,長期有望實現芯片完全國產替代。

相反,美股市場的芯片上市公司走勢非常悲觀。

今年以來,半導體板塊指數(NASDAQ:SOXX)累計下跌25%,下跌幅度遠超同期的納斯達克和標普500指數。而美股開始反彈的近一個月裡,受主要公司的悲觀財報影響,納斯達克100指數成分股當中,累計跌幅最大的10隻股票中有7只是芯片股。

投資人越來越擔心芯片製造商從近幾年來供不應求的狀況下,轉而陷入長期銷售低迷,所以紛紛逃離該產業。

芯片法案簽署的當天,受美光科技(NASDAQ: MU)公佈的令人失望的財報和預測拖累,整個板塊上市公司再次大幅下跌,甚至嚴重影響了納斯達克100指數的走勢。

美光科技發布預警,市場需求放緩,為應對訂單減少,計劃減少新工廠和設備的支出;與本月下旬結束的本財年相比,預計新財年的設備支出將“顯著下降”。

美光科技之前,英偉達剛剛給了市場一重擊,公司第2季度營收環比下降19%,大幅低於市場預期。

在之前,英偉達的競爭對手超威半導體(NASDAQ: AMD)發布的2季度財報也顯示,儘管營收同比增長70%,但淨利潤同比下降了37%,每股收益同比下降了53%。

老牌芯片廠商英特爾(NASDAQ: INTC)的處境則更不樂觀,2022年2季度營收同比下滑22%。當季淨虧損4.54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淨利潤為50.61億美元,相當於同比下降109%。

一些不在美國的芯片製造商日子過的也比較艱難,7月1日有外媒報導,蘋果、超威半導體、英特爾三大巨頭同時對台積電(NYSE:TSM)下調訂單數量。雖然台積電對此沒有回應,但消息傳出後,股票當天大跌近7%。

在行業面臨市場危機的狀況下,美國政府寄希望於一個“補貼”法案,解決芯片產品短缺的問題,同時將產業製造吸引回美國本土,這兩大需求本質存在一定的矛盾,最終很可能會起到與其初衷正好相反的效果。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