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周,影響華爾街的消息面可謂相當熱鬧。
8月CPI、PPI漲幅雙雙破預期,數據公布當天,市場並沒有做出非常悲觀的回饋;芯片企業Arm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年度最大IPO;到周五,「四巫日」恰逢美國汽車工人大罷工,美股終於撐不住了,科技巨頭們開始帶頭向下。
9月13日,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CPI同比漲幅從7月的3.2%反彈至3.7%,連續兩個月走高,超過預期的3.6%;8月CPI環比增速創下14個月來最高。
此次CPI報告是美聯儲9月19日召開新的貨幣政策會議前最後一批重要經濟數據之一,而超出預期的上揚主要受到油氣價格上漲的推動。
同樣,在能源成本上漲的推動下,美國8月PPI增長同樣超出市場預期,環比增長0.7%,高於市場預期的0.4%;零售銷售數據也大幅超出預期,8月零售銷售環比增長0.6%,經濟學家平均預期增幅為0.1%。
這一系列數據意味着,接下來美國通脹數據大概率將在相對高位震盪,美聯儲仍然深陷艱巨的抗通脹「持久戰」,緊縮政策何時結束充滿了不確定性。
更為糟糕的是,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工人與通用、福特和斯特蘭蒂斯的勞資合同於9月14日到期,雙方從7月中旬就開始的談判失敗,9月15日起,UAW將在美國多個州發起罷工。
罷工事件會對美國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另外,從雙方的談判訴求來看,UAW要求4年內加薪36%,「三巨頭」目前給出的加薪幅度達到20%。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對美聯儲控制通脹的目標來說,都是重大利空。
不過,市場對8月CPI數據並沒有做出即時負面反映,主要是預計這一數據不會改變美聯儲的政策路徑。
據芝商所的FedWatch工具,目前市場預計美聯儲下周維持利率不變的幾率高達97%。
但無論如何,通貨膨脹已經顯示出超強的韌性,貨幣緊縮周期的持續時間恐怕要比預期加強,前期領漲的大科技股們有些撐不住了。
蘋果新品發布會同樣於上周發布,一如既往的,大家對於iPhone 15的評價仍然是偏負面的「擠牙膏」。
作為納斯達克的風向標,蘋果股價也有些撐不住的意思。市場再次驚呼,蘋果正在「盛極而衰」。當然,蘋果已經「盛極而衰」多年,市值仍然一路走高。
不可否認的是,蘋果公司當前確實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受益於全球產業鏈和全球市場的蘋果,在逆全球化趨勢之下,受到的打擊自然首當其衝,重建產業鏈的難度恐怕會比想象的更大。
不過,作為一家成熟的科技公司,蘋果自身軟硬件生態建設已經非常完善,產品的品牌號召力依然強大,也許這就是「不買科技股」的巴菲特大力買入蘋果股票的原因。
據媒體報道,iPhone 15系列開售10分鐘內,蘋果官方網站一度崩潰。天貓Apple Store官方旗艦店,開售一分鐘內,首批iPhone 15Pro、iPhone 15 Pro Max售罄。京東在最初幾個小時,蘋果15 Pro Max的預約量就超過30.5萬台。這些數據足見消費者的熱情。
看蘋果目前的產品線布局,產品力在可預見的未來不見退後,公司股票依然會立於第一線,最大的問題依然來自宏觀經濟。
上周最大的驚喜來自上一輪的領頭羊特斯拉。上周一特斯拉大漲10.09%,之後整周都在高位盤整,周五也沒有拉垮。
而今年引領市場的英偉達卻開始了下滑,周五更是深跌3.69%,創下了公司發布二季度財報以來的新低。
順着市場走勢回頭找緣由,特斯拉的此波大漲與車無關,反而和英偉達的概念一樣,引爆點來自大摩的一份報告——「解鎖特斯拉的AI魔力」。
該報告指出,特斯拉自研的超級計算機Dojo將為公司帶來高達5000億美元的市值增幅,同時將股票基準目標價提高至400美元。Dojo超算用於訓練特斯拉全自動駕駛系統,可利用海量視頻數據,完成「無人監管」的數據標註和訓練。
而英偉達的利空除了公司CEO黃仁勛減持公司股票,可能就是今年漲幅過大,市場開始產生疑慮了。畢竟和其他萬億俱樂部成員相比,英偉達公司還缺乏一個以用戶為核心的產品生態圈。
不過,英偉達應該已經考慮過這一點,公司今年已經投資了20家公司,一方面表明正在積極尋求擴大業務範圍,進入新的市場領域。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以公司現有業務架構,很難撐得起當前市值。
從早前的蘋果、微軟,再到後起之秀特斯拉,可以看出大型科技公司的成長與股價之間的軌跡。創新科技從概念到產品落地,再到量產商業化,圍繞用戶生成的生態圈,完成從成長型公司向現金牛的進化。
當前最大的風險在於這些大型科技公司的估值超高,而從美股中小股票的走勢來看,儘管宏觀經濟已經出現了軟着陸,但整體並沒有納斯達克指數表現的那麼樂觀。
今年接下去幾個月交易日,大型科技股恐怕不會有更好的表現,如果宏觀經濟不出現大的變故,中小企業板塊應該要接過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