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拜登政府宣佈對中國產品大幅加征關稅,目標直指約180億美元的關鍵產業,尤其是電動車。按照美國政府的說法,之所以要將中國產電動車的關稅增至4倍的100%,目的在於應對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為以及產能過剩,同時提振美國產業。
此外,此舉也意在11月美國總統選舉前提振拜登落後的民調數據。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的產業發展突飛猛進,從上世紀80年代的玩具和服裝,到現在的半導體和可再生能源。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製造商品更是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超過美國、德國、日本、韓國以及英國的合併產量,製造商品的貿易順差相當於該國整個經濟規模的十分之一。
再來說說電動車。僅僅4年之前,中國在全球汽車出口市場上還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色,每年向欠發達市場出口大約100萬輛的低價車。如今,中國已經超越日本和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年出貨量接近600萬輛,今年4月更是同比增長38%至歷史新高。
中國國內的電動車銷量大且還在持續高速增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消費者購買了大約660萬輛電動車,同比上年增長近25%,相比2021年更是暴增128%。
與此同時,中國今年預計將推出最多71款電動車,其中很多都是高配置,而價格相比西方國家的同類車型更低,其中最讓美國公司感到害怕的是比亞迪生產的,定價只有1.2萬美元左右的小型電動車海鷗。有人已經將比亞迪視為“特斯拉終結者”,但如今有了這100%的關稅,這款電動車短期之內恐怕不會出現了美國的公路上面。
拜登加征關稅是為了保護美國的本土產業。在此之前,《芯片和科學法案》以及《通脹削減法案》支持的是美國的半導體和可再生能源等行業,這次的加征關稅只是這種保護措施的延伸。此外,我們應該通過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選舉的視角來觀察拜登的行為。在全國民調當中,拜登現在落後于前總統特朗普,因此這次對華加征關稅很有可能是為了爭取更多的選民支持,尤其是那些關心失業和產業衰落的選民。
但是,關稅是一把雙刃劍,用不好很有可能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我們不能忘了,關稅買單的不是出口國家而是進口商,這相當於將成本轉嫁給了美國國內的消費者。
此外,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警告稱,拜登的關稅還有可能會對美國電網的碳減排帶來意料之外的後果。中國是美國鋰離子電池的最大出口國,而鋰離子電池是補充太陽能發電的儲電的關鍵。如果儲能受到影響,美國的可再生能源轉向或面臨減速的困境。
另一個值得擔心的因素是美國電動車需求的下滑。J.D. Power的2024年美國電動車購置意向(EVC)研究報告指出,新車購買者考慮電動車的比例2021年首次下滑,影響因素包括廉價版車型的不足,車主對於充電基礎設施普及程度的擔心,以及消費者對於電動車激勵政策的理解不夠。此外,燃料價格下降以及高通脹等經濟因素進一步抑制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