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豪擲50億押註Rivian 「強效藥」還是「危險信號」?

發佈于: 7 月 4, 2024
編輯: Tony Zhou

大家好,歡迎來到NAI熱投——你的熱點投資指向標。人工智能成為全球焦點後,AI賦能讓新能源汽車加速駛向智能化。自2024年開年以來,電動汽車領域的暗流湧動,全球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不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都希望在這場汽車百年變革中搶占先機。

近日,大眾集團宣布向美國電動車初創公司Rivian註資高達50億美元,並同意成立一家技術合資企業。作為交換,大眾可以使用Rivian的軟件和電動汽車架構,並與合作夥伴開發「下一代」電池驅動的汽車和軟件。消息發布後,Rivian的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一度飆升超過50%,收復了今年迄今約一半的跌幅。

成立於 2009 年的 Rivian,曾被譽為「特斯拉殺手」,創下了2014年以來美國市場IPO的最高紀錄。它主要打造電動皮卡和SUV,首款乘用車 R1T 便榮登了最令人滿意的電動汽車榜首,是美國汽車界初創公司中的新星。不過,由於難以突破量產瓶頸,無法攤薄研發投入和固定成本,累積了巨額的虧損。2024年第一季度,Rivian運營虧損為14.84億美元,凈虧損為14.46億美元。今年以來,Rivian股價已下跌約49%。獲得大眾汽車投資的消息,無疑為Rivian註入了「強心劑」。而對於大眾汽車來說,這筆交易也將帶來其一直難以掌握的低成本、高性能電動汽車技術。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此次合作。CFRA Research分析師Garrett Nelson認為,這一合作是「對 Rivian 的信任投票」,但「無助於」改變公司的運營問題和現金消耗。預計6月份當季電動汽車交付量低於分析師預期後,部分投資者也對於Rivian能否按時交付產品並實現盈利產生了擔憂。

大眾和Rivian的合作與其說是互利共贏,不如說是 「弱弱聯合」。Rivian的先發優勢在於當時美國電動車企業很少,又選擇了皮卡和SUV這兩條美國消費者最鐘愛、特斯拉又布局不充分的賽道,如今這些優勢已經蕩然無存。大眾的電動車轉型大概率也不會太堅決,最近大眾就表示,在未來幾年將投入600億歐元研發下一代內燃機。這是因為北美電動車產業目前正處於低潮期,多家國際車企正在重新定位戰略重心。例如,奧迪於去年底宣布放緩電動車推出速度;福特汽車今年年初突然宣布,關停所有電動車生產線;通用汽車則推遲了新工廠的開設計劃。蘋果也放棄了堅持10年的造車項目。

在這些國際巨頭給出的理由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電動車需求放緩」這一原因。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1428萬輛,其中,中國銷量占比63.5%,歐洲銷量占比21%,北美銷量僅占11%。導致國際車企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的,更多是因為規模最大的中國電動車市場已經被本土品牌占據。

中國新能源品牌一直對電動化保持著高度的熱情。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預計,今年產銷規模有望達到1300萬輛,增速達到40%,數十家車企計劃今年計劃推出71款新型純電動車型。一馬當先的比亞迪繼2022年擊敗特斯拉之後,憑借56%的年銷量增速成為Top 20品牌榜中銷量增長最快的公司。據悉,今年比亞迪將積極布局海外工廠,巴西、歐洲和墨西哥等地都在計劃當中。

然而,歐美市場的大門,正在對中國品牌收緊。自去年開始,歐盟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意圖限製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今年,美國宣布自8月1日起將對華電動汽車關稅提高至100%,一次性變為原來的四倍,歐盟也考慮獲征收「針對性關稅」。歐美國家對中國電動車如此來勢洶洶的「圍堵」策略,想讓中國市場變成一個「電動車孤島」,將中國電動車產業鏈所有相關產品封鎖在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外。

事實上,這是一次典型的虛空打靶,因為中國向美國出口的電動汽車本就少得可憐。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對美國出口新能源乘用車僅為1.9萬輛,占出口總量僅1%,2024年第一季度這個比例下滑到了0.7%。有了華為的前車之鑒,比亞迪等國產廠商已經不太願意直接跟美國打交道了。同時,中國電動汽車在南美大賣,在巴西市場銷量同比增長8倍。美國CleanTechnica網站發布的2023年拉丁美洲電動汽車銷售報告顯示,為例,在哥斯達黎加、烏拉圭、哥倫比亞的「10款最暢銷電動汽車車型」榜單中,中國汽車分別上榜6款、7款、6款,銷量排行均位列前三。威馬汽車CDO梅松林表示,電動車孤島不會出現,因為汽車電動化是世界潮流,主要汽車市場也都在積極推動電動化。

不過,歐美市場畢竟是一片藍海,中國領頭廠商蔚來和吉利等仍然堅定進軍美國,難題是能否克服政治摩擦,以及美國消費者是否願意購買中國產電動車。在這一點上,日本豐田其實樹立了最好的榜樣。2002年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汽車公司成功搶灘美國車市,當時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為了避免進口限製,他們選擇在美國進行直接投資,銷售的汽車三分之二是本地製造。同時豐田不斷研究市場需求,高效率的工作、低成本投入換來了豐田車遠遠高於美國車的性價比。最後它成功搶了克萊斯勒的位子,成為美國汽車市場新的三大品牌。

正如Rivian和大眾攜手一樣,中國企業可以考慮同當地資本或車企合資的方式進入尋找次優解。從長遠來看,與現有的頭部公司合力搶占市場更有可能迸發新產品創意,促進電動車發展,老百姓是最終受益者。你認為歐美放緩電動化是無奈之舉還是緩兵之計?今年後續電動車走向如何?

NAI熱投 科技 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