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NAI熱投——你的熱點投資指向標。如果大家還記得先前一期我們講到的《737客機空中飛門事件》,讓波音公司股價大跌10%的話,現在波音的處境絕對是雪上加霜:它又遭遇了16年來的首次大規模罷工。自9月13日開始以來已有約33000名波音工人參與,持續時間已經超過一個月。本就陷入現金流短缺的波音再也支撐不住,在10月11日直接宣布裁員,規模為雇員總人數的10%左右,大概1.7萬個崗位,包括高管和經理在內。虧損和罷工雙重打擊下,10%的裁員是無奈之舉,對公司的運營來說更是一個大手術。
宣布裁員後,本周一(14日)美股開盤波音股價下跌了1.3%,報收於148.99美元。迄今為止,波音已經下跌40%。財報方面,公司提前預計第三季度收益大約虧損 99 億美元,現金流負10億美元。公司還估算GAAP每股虧損將近10美元,創近四年新高,民用飛機業務營業利潤率-54%;除了糟糕的收益預測外,波音最新的噴氣式飛機 777-9 也將晚一年交付。財務危機,生產延誤已經導致波音面臨信用評級下調風險。穆迪將已經將其置於下調觀察名單。如果波音的信用評級被降到「垃圾級」,它的借貸成本將上升,願意購買波音債務的投資者會減少。其他信用評級機構比如Fitch(惠譽)和標準普爾(S&P)暫時將波音評級為BBB-,也就是比「垃圾級」高出一檔的水平。新上任的CEO奧特伯格不得不考慮采取必要措施來加強財務狀況,波音已經被推上風口浪尖。
波音為什麽自年初以來負面新聞不斷?主要還是源於安全事故頻發,而且問題越挖越大,引發了大眾對其生產質量的嚴重懷疑。兩起致命空難、「門塞」空中脫落暫且不談,造出來的飛船居然讓宇航員在太空滯留。今年6月5日,波音公司「星際客機」飛船攜兩名美國宇航員升空,按計劃他們應於6月14日返回地球,但由於出現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泄漏等問題,返航日期一再推遲,「出差」8天變8個月。多家媒體報道,這一風波是對波音公司的「公開羞辱」。
接近腰斬的波音股票看起來很劃算,但是什麽時候算「安全」是未知數。考慮到波音多年來遇到的所有問題,很難孤立地看待某一事件,許多都是背後有聯系的。公司目前的最大挑戰是恢復投資者的信譽,這需要較長一段時間。幾十年來,民用客機市場的周期性一直很強,需求的波動造成了工程和生產需求的高峰和低谷。需求減少時,波音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多次采取裁員措施。許多經驗豐富的工人和工程師被裁,但當需求回升時,波音卻發現他們已無法再被聘用。這導致波音更多依賴合作夥伴和分包商彌補技術人員的不足,實際設計和製造飛機的經驗和能力卻喪失了。一方面,這會引發大家都看得到的連續「品控問題」;另一方面,公司高管多為財務背景,管理層對產品不熟悉,治理方法不當,使得波音潛在危險無法明確評估,不知道什麽時候又要爆個雷。
彼時波音公司一名名叫薩姆·薩利赫普爾的工程師,指控公司在製造波音777和787夢想客機時存在「裝配缺陷」,嚴重威脅飛行安全。他表示,客機的組裝涉及將不同供應商生產的大塊機身部件裝配到一起,波音員工會以強力推擠完成組裝,造成機身復合材料變形。薩姆所指出的問題,涉及超過400架777飛機以及1000架787飛機。他多次在公司內部反映情況,不僅沒有得到重視,反而遭到報復、排擠和人身威脅。3月11日,當聯邦航空管理局對波音進行為期6周的生產審查時,89項審查內容中未通過33項,大多被歸類為未遵循既定製造工序或操作,部分為質量控製記錄問題。一份文件披露顯示,管理局發現有機械師使用酒店門卡檢查艙門的密封性,以及將肥皂液塗抹在門封上,「作為安裝過程中的潤滑劑」。
波音「事故名單」一長溜,但是在航空領域的壟斷地位已有過54年,直到1970年誕生的歐洲空客公司(Airbus)讓市場變成雙寡頭壟斷,目前共同擁有的市場份額超過90%。產品可靠性是航空製造商和客戶的頭等大事,尤其是在商用航空中,波音陷入泥潭自然讓空客逐漸搶奪份額。空客的規模擴張本就迅速。波音的737客機達到8000架的時間是在2014年,是在該型客機推出的46年後。而空客達到同樣的壯舉在短短30年裏就實現了。並且空客的收入多元化程度更高,來自具有高增長潛力的市場,例如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該公司在亞太地區的收入(36.6%)比歐洲本土(27.9%)還多,並且這兩個地區的總收入約占其整體收入的65%。此外,空客公司還以54%的市場份額占據著民用直升機市場,波音則沒有產品。年初時空客公布過年度噴氣機訂單數據,其2023年的年度交付量同比增長11%創下了歷史紀錄,連讀第五年擊敗了波音。
不過,波音極度不穩定的狀況也波及到了空客,後者關鍵零部件的供應出現瓶頸。問題來源於波音的重要供應商勢必銳出現了困境,直接影響到空客的生產調度,導致其A350和A220系列飛機的交付延誤。空客CEO克裏斯蒂安·謝勒在11日的講話中指出,公司沒有裁員跡象,但對於整體生產能力的優化顯得尤為緊迫。與此同時行業分析師也發出預警,空客無法迅速填補波音的市場空缺。盡管波音當前困境使得空客在理論上有機會增加市場份額,但實際情況遠比想象復雜。空客的生產設施滿負荷運轉,正在采取緊急措施應對生產挑戰,經管在此之前已經調低了年度交付目標。
隨著全球航空需求的強勁復蘇,雙壟斷巨頭的波動無疑為航空運輸的增長帶來了新的挑戰。航空製造業的供應鏈本質上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波音和空客作為行業領軍者,其供求關系的不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牽動著整個航空市場的心跳。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背景下,航空公司和製造商們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提高生產透明度,才能讓未來航空產業持續發展。你對波音大幅裁員的動作做何看法呢?未來除了波音和空客,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出現嗎?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NAI500全新中文頻道– NAI热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