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還是特斯拉?億萬富翁們做出了他們的選擇

苹果还是特斯拉?亿万富翁们做出了他们的选择
發佈于: 12 月 17, 2024

蘋果(納斯達克代碼:AAPL)和特斯拉(納斯達克代碼:TSLA)作為全球市值排名前列的科技巨頭,一直以來廣受零售和機構投資者的青睞。然而,根據最新數據顯示,一些億萬富翁領導的對沖基金在第三季度對這兩家公司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操作:他們大幅拋售蘋果股票的同時,集中買入特斯拉股票。

以下是具體的交易細節。

億萬富翁基金交易情況

Israel Englander (Millennium Management)

  • 出售了1150萬股蘋果股票,減持高達90%,蘋果從該基金的十大持倉中直接跌出前五十。
  • 同期,Englander增持了22.576萬股特斯拉股票,增持51%。

Louis Bacon (Moore Capital Management)

  • 全面清倉,出售了43.1萬股蘋果股票,此前是前十大持倉。
  • 隨之買入2.5萬股特斯拉股票,目前特斯拉成為該基金的前25大持倉之一。

Dan Loeb (Third Point)

  • 減持52%,拋售100萬股蘋果股票,從第七大持倉跌出前十。
  • 同時新建了特斯拉的倉位,買入40萬股特斯拉股票。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交易信息來源於對沖基金最新披露的13F文件,儘管文件是近期提交的,但相關交易至少在兩個月之前就已完成。由於時間差的緣故,瞭解蘋果和特斯拉當前的最新發展動態顯得尤為重要。

蘋果公司:鞏固生態體系,卻也面臨隱憂

憑藉硬件、軟件與服務的高度整合所形成的生態系統,蘋果打造了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定價權,因此長期以來在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消費電子領域處於市場主導地位,同時在金融服務、流媒體、移動應用分發及廣告市場上也廣泛佈局。

然而,目前蘋果面臨的一些潛在風險逐漸顯現:

監管壓力削弱競爭優勢

  • 歐洲數字市場法案 (DMA) 的生效要求蘋果必須允許第三方應用商店以及替代的應用內支付方式進入其設備的生態圈,這對該公司長期垂直整合的商業模式構成威脅。
  • 美國也正在醞釀類似的立法,若實行,蘋果的收入和利潤率可能受到衝擊。

搜索業務收入遭受威脅

  • 蘋果將谷歌設為設備默認的搜索引擎,公司因此每年可以收取多達200億美元的費用。然而,美國聯邦法官Amit Mehta近期裁定,谷歌在搜索業務中存在違法的壟斷行為。儘管上訴過程可能耗時數年,但這種收入來源存在被大幅削減甚至徹底被禁的可能性。

AI驅動的升級週期預期過高

  • 蘋果最近推出了人工智能功能套件“Apple Intelligence”,分析師預測它將催生一場大規模的iPhone升級週期。但是,這些預期不僅被高估,而且已被市場反復定價。

從估值看,儘管華爾街預計未來三年蘋果的年化盈利增長率約為10%,但動態市盈率仍高達41倍,屬于明顯高估水平。

特斯拉:突破電動車局限,擴展宏大藍圖

特斯拉目前是全球和北美市場的電動車領頭羊,儘管市場份額近年來有所下降,但2025年推出的一款更實惠的電動車型或將逆轉這一趨勢。與此同時,特斯拉還有望通過自動駕駛和機器人領域的創新,迎來新的增長動能。

全自動駕駛 (FSD) 達成重要里程碑

  • 特斯拉計劃2025年在加利福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部署全新的無人監督版FSD軟件,並計劃致力於將這一技術應用於公眾網約車服務,從而進入一個潛在規模達數萬億美元的市場。
  • 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此前表示,FSD和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或驅動毛利率超過70%(相比目前只有20%),這將顯著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 業內也看好新技術,美國銀行分析師John Murphy近期訪問了特斯拉位於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工廠後,對FSD技術的表現感到“非常震撼”,並將特斯拉的目標股價上調至400美元。

機器人領域的顛覆性機會

  • 特斯拉旗下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可能會重塑全球50萬億美元的勞動力市場。儘管有人認為這一目標過於超前,但科技大佬比爾·蓋茨也曾強調:“我們往往高估兩年內的變化,卻低估十年內的變革。”從目前來看,人工智能的延展使人形機器人成為必然趨勢,而特斯拉無疑是該領域的先行者。

儘管如此,需注意的是,諸如FSD和Optimus之類的初期產品目前尚未為公司帶來顯著收入,這為估值帶來了挑戰。儘管前景廣闊,但也帶有一定投機色彩。

對於相信特斯拉能夠在未來幾年內打造出自動駕駛和機器人網絡的投資者而言,適當持有一定比例的特斯拉股票是合理的。Wedbush分析師Dan Ives近期指出,特斯拉是市場上“估值最低的人工智能股票”。

總結來看,蘋果和特斯拉作為兩大科技巨頭都處於關鍵發展的節點。然而,從數據和市場趨勢來看,億萬富翁投資者正在逐漸遠離蘋果,更注重特斯拉未來的增長潛力。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投資策略應密切關注兩家公司接下來的戰略調整與政策環境的變化。

人工智能 基金 機器人 自動駕駛 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