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量子計算概念股經歷了大起大落,QUBT、RGTI以及QBTS等多隻小型量子企業的股價一度飆漲,引發了投資者對“下一個風口”的熱烈追捧。但這類規模較小、專注單一量子技術的公司通常面臨高投入、難盈利以及估值泡沫等問題,不適合尋求穩健回報的投資者。
相比之下,IBM (IBM ) 和 Alphabet (GOOG) (GOOGL) 兩大科技巨頭在量子計算領域佈局廣、資金充沛,而且估值相對合理,更值得在2025年前後重點關注。
大家可能已經聽說了,Alphabet(谷歌)的量子計算團隊近期推出了一款名為“Willow”的新芯片。它最大的亮點在於大幅降低了量子計算中常見的高錯誤率難題,讓量子芯片在“真實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穩定運算,而且完成了行業標準的量子計算測試。根據穀歌量子AI團隊的測算,傳統超級計算機若想完成同樣的任務,或許需要花費數倍於宇宙年齡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市值高達數萬億美元,去年收入達3500億美元,銀行裡還有957億美元的現金等價物。也就是說,量子計算只是Alphabet龐大的業務版圖當中的一小塊而已。如此雄厚的資源讓它可以在量子計算領域投入巨額研發資金,即使耗時多年也不至於給公司整體利潤造成太大衝擊。
股價方面,在“七巨頭”當中,Alphabet按照很多指標來看都是最便宜的,說目前被低估沒有任何問題。具體來看,擁有投票權的A類股的靜態市盈率為23.2,市銷率6.5。穩健的基本面,加上實打實的技術突破,讓Alphabet成為長線投資量子計算的優質標的之一。
除了Alphabet,IBM同樣是量子計算技術的頂尖玩家。要論量子計算相關的專利數量,Alphabet只能排第二,IBM排第一,而且聚焦于技術商用化。過去一年,IBM全面升級了Qiskit等量子計算開發工具,並推出了“Heron”芯片等突破性產品。與Alphabet相似,IBM擁有充沛的現金流,且業務涉及雲計算、企業服務、人工智能等廣泛領域,能夠分散量子計算投入尚未大規模變現所帶來的風險。
在大型科技公司當中,IBM的估值也很有吸引力,市銷率和市盈率分別為3.8和39。一旦IBM在量子計算上率先實現“可實際應用”的關鍵突破,頭部資源與龐大的企業客戶基礎將有機會迅速轉化為真實訂單。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在保持較穩健資產配置的同時,也獲得了率先受益于量子計算商用爆發的機會。
若打算在2025年左右佈局量子計算,相比當前一些漲幅驚人的小型概念股,Alphabet與IBM這兩大科技巨頭顯然更能兼顧技術潛力與財務安全邊際。無論是穀歌“Willow”芯片的技術突破,還是IBM在專利與企業級業務方面的深厚積澱,都說明它們更有可能在量子革命真正到來時佔據領先地位。
因此,與其盲目追逐高風險、高波動的小公司,不如將目光放在這些已經擁有穩固業務支撐,同時在量子計算上跑在最前沿的“巨人”身上。畢竟,想要把握量子計算的紅利,又不想被股價過山車嚇破膽,選對股票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