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蘋果(AAPL)近日發佈季度財報,披露公司在中國市場遭遇銷售下滑,並警告新一輪關稅可能推高運營成本,反映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對其業務造成持續衝擊。
截至3月29日的第二財季,蘋果大中華區營收同比下降2.3%至160億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168.3億美元。這一表現凸顯中國這一昔日增長引擎的地位持續動搖。本土品牌華為、小米和Oppo的競爭加劇,疊加部分工作場所禁用外國技術的政策,使蘋果面臨雙重壓力。此外,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的佈局,也令其更易受美國潛在加征關稅的影響。
財報發佈後,蘋果盤後股價跌超2%,年內累計跌幅已達15%。
蘋果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透露,本季度可能因關稅增加約9億美元成本。儘管公司未直接回應是否調整產品定價,但已開始將部分銷往美國的iPhone生產從中國轉移至印度。財報風險清單中特別提及“貿易與國際爭端”帶來的不確定性。
當季iPhone銷售額達468億美元,略高於市場預期,但同比增幅不足2%,遠低於兩年前同期的513億美元。分析指出,近年iPhone旗艦機型創新有限,AI功能與2023年推出的iPhone 15 Pro差異不大,削弱用戶換機動力。新推出的低價機型iPhone 16e定價599美元,高於競品,亦可能影響銷量。蘋果計劃今年推出更輕薄設計等重大升級以提振需求。
包括App Store和Apple TV+在內的服務業務收入增長12%至267億美元,符合預期。但該部門正面臨歐盟與美國的監管壓力——聯邦法院近期裁定蘋果須向第三方支付開放App Store,並停止收取外部交易傭金,此舉恐衝擊其平臺收入。
公司宣佈將股票回購計劃擴大1000億美元,並將季度股息提高4%至每股0.26美元。
蘋果在人工智能領域尤其是中國市場的進展緩慢,AI平臺尚未在華推出。而本土競爭對手已通過折疊屏等創新設計搶佔消費者心智,加劇了蘋果“過時”的公眾認知。隨著貿易摩擦升級與全球供應鏈重構,這家科技巨頭正面臨多重挑戰交織的關鍵時刻。如何平衡創新、成本與地緣風險,將成為其未來發展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