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世紀以來,被稱為“黑金”的石油曾主導著全球權力格局。國家因石油興衰,為了它發動戰爭,國際聯盟圍繞它形成。但在21世紀,另一種資源正在重塑世界地緣政治版圖——稀土礦物。
從智能手機的閃爍屏幕到風力發電場的旋轉渦輪,從先進導彈到電動汽車,一組曾被地質學教材邊緣化的元素,已悄然成為現代技術的支柱。鋰、鈷、釹、鋱等17種元素構成當今世界所稱的“稀土”。這些元素在戰略意義上已不再“稀有”,它們決定著未來的走向。當今生活離不開稀土,卻少有人意識到它們的無處不在及由此產生的戰略脆弱性。
2025年6月,稀土再度成為中美關係的焦點。4月初,中國暫停了釹、鏑等關鍵稀土元素的出口許可,此舉引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強烈譴責。經過數周談判,中國最終同意暫時恢復對美出口。這一事件再次彰顯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中國掌控了稀土產業,以及全球主要經濟體對中國稀土的嚴重依賴。
目前全球稀土儲量約1.3億噸,中國以4400萬噸(約占全球三分之一)居首。越南、巴西和俄羅斯亦擁有可觀儲量,印度約690萬噸(占全球5%)。但儲量優勢不等於主導地位。
1993年,美國占全球稀土產量33%,中國占38%。此後二十年,中國通過實施靜默而專注的戰略,到2008年占比超過90%,2011年更是97%。如今即便各國試圖複產,中國仍控制著價值鏈的關鍵環節——絕大多數加工產能。
全球稀土開採量分佈表 (2020-2024年總計)
國家/地區 | 開採量(噸) |
中國 | 1,043,000 |
緬甸 | 152,000 |
泰國 | 35,500 |
越南 | 2,900 |
馬來西亞 | 520 |
美國 | 209,600 |
巴西 | 1,340 |
澳大利亞 | 92,000 |
尼日利亞* | 20,200 |
馬達加斯加 | 14,860 |
印度 | 14,500 |
布隆迪 | 500 |
俄羅斯 | 12,900 |
稀土雖遍佈全球,卻鮮有國家能實現規模化利用。內蒙古白雲鄂博礦是世界最大稀土礦床,鞏固了中國的主導地位。澳大利亞的Lynas Rare Earths已成為重要非中供應商,美國加州的Mountain Pass礦近年復蘇但仍依賴中國冶煉。印度在沿海地區擁有大量未開發的獨居石砂礦,巴西、越南、俄羅斯等國潛力受限於基礎設施和政策短板。
美歐日澳正競相投資亞非拉稀土項目,力圖打破中國壟斷,構建彈性供應鏈。中美企業在礦產富集區已展開直接交鋒——這不僅是經濟競爭,更是新型地緣政治博弈。稀土爭奪凸顯了全球供應鏈脆弱性,各國加速行動:
沒有稀土,國家既無法保衛邊疆,也難以實現清潔能源轉型。下一個全球強國將不再是石油霸主,而是掌控稀缺礦物及其加工能力的國家。隨著氣候目標提速與技術進步,稀土已成為未來的“燃料”,也可能成為明日衝突的引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