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鈾礦產業在2024年迎來顯著復蘇,黃餅年產量飆升至70萬磅,較前一年增長超過12倍。這一逆轉源於多重因素:俄烏戰爭引發的全球能源危機推高鈾價,拜登政府提供27億美元聯邦資金擴建鈾濃縮產能,以及特朗普政府近期禁止俄羅斯鈾進口並簽署加速核能發展的行政令。
作為全球最大核電生產國(占全球30%產能),美國卻長期依賴進口鈾原料,98%的需求通過進口滿足,本土產量不足全球1%。這種局面源於1980年代的政策轉向——政府減少對鈾產業支持,加之核事故衝擊導致鈾價暴跌,迫使本土礦場關閉。當前政策的逆轉始於三年前:全球能源危機促使各國重拾核能,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清潔能源製造及加密貨幣熱潮推高電力需求,倒逼能源轉型。
為了提升美國的核電產能以及自給自足能力,特朗普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核電計劃,主要目標是到2050年將核電產能從100吉瓦提高到400吉瓦,相當於新增約300座大型反應堆或數千個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該計劃以政策鬆綁,加速審批和產能擴張為核心,但面臨資源、技術和安全等多重挑戰。
為突破困局,美國能源部開發釷基核燃料ANEEL,優勢包括:廢物量減少,能量密度提升(1噸釷相當於35-200噸鈾)、防熔毀且不產生武器級副產品。愛達荷國家實驗室的初期安全測試顯示,該燃料在25GWd/噸燃耗下結構完好。但是,特朗普政府對加拿大等供應國加征10%的關稅帶來新風險——當前加拿大供應美國40%的核燃料,貿易摩擦可能衝擊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