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幾個月的通脹數據會很難看,但投資者千萬要淡定!

通胀
發佈于: 3 月 8, 2021

在强大的基數效應下,未來幾個月美國通脹的同比數據將會非常難看。哪怕CPI環比持平,同比數據也將從目前的1.4%飈升至五月的2.5%。如果假設環比增速爲0.2%(這還是保守估計),通脹率到五月將高達3.3%。

你現在就可以想像得到,到時候各大財經媒體將出現類似這樣聳人聽聞的表述:通脹率飈升至2011年以來最高的水平!

這必然會發生,我們也必須接納這一事實,但也只有到預測兌現的那一刻,我們才能意識到:正如2011年的那一次,這次通脹率的飈升只是通脹率長期下行趨勢過程中的一次小波折。等到此輪周期結束,通脹率將回落至2%附近,而失業率將處于50年低點的3.5%。

在2009-2019年的整個周期內,儘管失業率維持在顯著低位,稅收政策引發財政赤字飈升至萬億規模,信貸和股票市場大漲,以及住房資産出現大型的增長周期,CPI通脹率却只有1.8%,是七十年以來最溫和的通脹周期。

不過,我們經常能够聽到這樣的抱怨之聲:“我支付的價格在持續上升,這些CPI數據是僞造的。”陰謀論也因此四處蔓延,稱勞工統計局的這些統計員一定是有自己的算盤。

這裏我們要來普及一個最基本的知識點:通脹率是價格的變動率,但通脹趨勢是變動率的變動情况。無論我們是處于通脹還是反通脹狀態,指的都是通脹率的方向。比如說,通脹率從10%降至2%,通脹率降低了,但仍是通脹,價格還是處于上升過程中,不同的是上升速度放緩了。對于市場來說,重要的是通脹率的方向。對于一個周期而言,重要的是長期的趨勢綫,而不是短時的偏離。

通脹的長期趨勢是什麽?我們就從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說起。1979-1987年任職期間,沃爾克的執政目標是抑制通脹,期間價格水平上升了55%,但通脹率(同比數據)從12%降至離任時的4.3%。

2006-2014年本·伯南克任職期間,提振通脹是他的主要執政目標,幷破天荒地推出了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寬鬆政策。幷且他做到了,十年時間價格水平上升了18%。雖然伯南克和沃爾克的政策目標完全相反,但相同的是通脹率都持續下滑,從上任第一天的3.6%降至卸任當天的1.6%。

在基數效應,美元貶值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大漲的共同作用下,我們將會看到通脹率短時偏離長期下行趨勢。

此外,在供應鏈還未完全恢復的情况下,瘋狂的補庫存也導致成本壓力攀升。我們不能無視這些現實情况,但它們只是暫時的。隨著經濟重啓,供應將會恢復。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我們總共經歷了十次大宗商品周期,每次産能都會跟上,無一例外,看上去就像一組不斷重複的正弦波。

貨幣流速將繼續下降,原因也很清楚,家庭現在正處于節支和債務緊縮的階段,這對于消費者行爲的影響甚至要超過疫情本身,幷且這早在這次健康危機爆發前就啓動了。財政刺激不過是應急之舉,對于需求的影響也將是短效的。我們將面臨一個生産力上升但實際工資增速低迷的新環境,從單位勞動力成本的視角來看,這不足以支撑一個持久的通脹。另外,人口老齡化也是反通脹的,不信你問問中國和日本。

不可否認,美國現在是左傾的民主黨掌權,但這種情况也許只能延續到2022年的11月,幷且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只會造成極大的傷害。面對現實吧,如果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都沒能阻止全球化,拜登也不可能實現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