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以及他的“買入幷持有”投資理念已經過時了?先別著急下結論

买入并持有
發佈于: 7 月 3, 2020

在此輪COVID-19疫情引發的股市V型反彈中,投資界的傳奇人物巴菲特似乎是老馬失蹄,而一批激進的投資者却賺到了錢。于是,開始有人質疑巴菲特以及他的“買入幷持有”的投資理念:“買入幷持有”的投資理念長期來看通常行得通但幷不總是有效,另外投資不能有“不可動搖的規則”,投資者要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以及未來只有精明的中短期交易者才能賺錢。

在一個波動劇烈的,充滿投機的活躍市場當中,一個經受時間考驗的可靠的投資方法總是會遭受以上的種種質疑。但是,在我們全然否定巴菲特以及他的投資原則之前,我們需要首先理解什麽是“買入幷持有”的投資理念幷在恰當的時間範圍內對其進行檢驗。

對于有的投資者來說,買入幷持有就是買入十幾隻派息股幷打包帶走,或者是永不賣出他們鍾愛的蘋果Apple(NASDAQ: AAPL)和多倫多道明銀行Toronto-Dominion Bank(TSX: TD)(NYSE: TD)。上述說法不能算錯,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投資者要堅持既定的資産配置組合。比如說,60/40投資者要保持股票投資的比重一直在60%幷覆蓋各種類型的市場。

“買入幷持有”的投資策略幷不是神丹妙藥

不可否認的是,當股市大跌時,60/40投資者也難以避免短期的虧損。無論選股如何多元化或者是如何精明,你都擺脫不了市場的力量。不過,堅持這一原則的好處是,當股市復蘇反彈時,投資者可以參與其中,不至于出現踏空的窘境。從更長的時間周期看,雖然期間會有漲跌的波動,但60/40投資者的投資組合方向仍然是向上的,其中穩定的股息收入是促成這一趨勢的重要力量。

相反,擇時或是做空則是逆勢而動,執行這一策略的投資者需要具備超出一般投資者的投資技能。

虧損也是“買入幷持有”策略的一部分

有的時候,市場跳水的深度可以讓人難以承受。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類似加拿大S&P/TSX綜合指數這樣的市場指數花了四、五年的時間才重返2008年的高點。

然而,這一論點存在兩個問題。首先,這些指數是價格指數,幷不代表投資者的實際投資結果。相反,包含股息在內的總收益率指數花了一半時間就收復失地了。此外,S&P/TSX綜合指數跟同時配置固定收益資産和非加拿大股票的投資組合不是一個概念。債券價格會在熊市中上漲,同時加元貶值彌補了海外股票的損失。

因此,在金融危機期間,多元化投資組合的下跌幅度會小得多,幷且在18到24個月內就解套了。

 “買入幷持有”的策略錯失市場下跌的機會?

有一種觀點認爲,買入幷持有的投資者無法把握市場下跌時的投資機會,但這種觀點的謬誤在于假設投資者的投資組合是靜止不變的。比如說在60/40投資組合當中,唯一不變是資産的組合比例,具體的資産以及持有份額會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再平衡”。

打個比方,今年3月股市觸底時,60/40投資組合中股票的占比會出現不足,因此需要增持股票。如果投資者堅持最初設定的策略幷切實執行,當時他就會增持下跌幅度最大的股票或基金。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一再平衡操作能够讓投資者更大程度地享受到此後股市反彈所帶來的收益。同樣的道理,現在60/40投資者應該增持的是固定收益資産。

不要因爲一時的得失而懷疑自己

包括買入幷持有在內的任何投資策略的關鍵就是耐心等待,朝三暮四是不可能取得投資上的成功的。當然了,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技能和需求變換投資方法,但不到萬不得已不能急轉頭,要三思再三思。

從指數化投資轉向個股交易,或者是只關注低波動率股票,又或者是試圖進行選時操作,其中的成本可能是昂貴的(比如說交易傭金、過戶費和資本利得稅等),而且通常中短期的業績也不會理想。美國的多項研究已經顯示,養老基金變更投資經理時,被炒的那位在接下來幾年時間裏的平均投資業績要好于新上任的投資經理。

買入幷持有的投資策略以前也曾被市場冷落過,未來也將如此,但永遠不會過時。正如巴菲特所言,這一策略執行簡單,但大道至簡,數十年來爲投資者帶來了不錯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