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賽道也要崩盤?內憂還是外患?

lithium battery
發佈于: 9 月 16, 2022
編輯: Wendy Zhang

A股最熱、漲勢最好的賽道——新能源板塊最近也終於崩了。

要知道這可是近段時間以來一片市場哀嚎中的唯一亮點,網紅經濟學家任澤平高呼的下一個可媲美房產收益的投資標的。

在醫藥、白酒、互聯網、消費等產業都因寒氣瑟瑟發抖的環境下,新能源產業卻一支獨秀的火熱,上下游整個產業鏈都在高速成長,資金在缺少選擇的情況下紛紛抱團新能源。

整個板塊自今年4月開始止跌回升後,走出了翻倍甚至3倍的大漲行情。最近幾個交易日,卻開始高位連續深幅大跌,產業背後則是既有內憂又有外患。

內憂:賽道太擁擠,行情透支

在全球範圍來看,新能源汽車產業都是一大亮點,電動化、智能化有望帶動相關行業萬億級別的投資,而且市場滲透度仍保持在低位,在可預計的未來,仍然會保持高增長的趨勢。

也正基於此,在市場缺乏其他亮點的情況下,資金蜂擁而至,在A股市場尤為明顯。

有文章報道,目前偏股型的公募基金對新能源的配置比例已經達到了驚人的40%,這一超高比例打破了之前白酒抱團的狀況,創下A股的歷史記錄。

資金熱捧之下,相關股票估值自然都非常高,而資金仍然在熱炒「新能源+」的概念,甚至有人提出,目前新能源車產業已經出現了泡沫化炒作特徵,類似於2015年互聯網加一切的感覺。

早期積累的大量獲利盤,疊加目前市場對未來需求增速下行的擔憂,使得進入該板塊的資金變得極不穩定,巴菲特老爺子拋售拿了十多年的比亞迪這種信息都會導致恐慌性出逃。

當然,過去這一波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股票大漲,還是有着較為堅實的業績基礎,主要是特斯拉在上海建廠實現量產後,整個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競爭階段,商業規模的增長帶動了業績上漲和資金的快速流入。

而當下,制約新能源汽車產業進一步突破的電池技術、資源短缺等桎梏尚未出現有效的解決方案,又迎來大國博弈帶來的產業枷鎖,難免讓投資者陷入恐慌。早期獲利盤恐慌性出逃,更進一步加大了下跌的力度。

外患:美國放棄標榜的自由競爭

外患來看,美國顯然已經放棄了其一直標榜的自由競爭,開始採用補貼等方式,對中國特定產業進行打擊,意圖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之外。除了半導體行業外,另一個重點打擊對象就是新能源產業。

要知道在新能源產業領域,中國具有很強的先發優勢。按照比亞迪董秘李黔的說法,「在電動車行業,美國現在還處在初級階段,靠加大補貼來扶持,而中國已經完全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了。」

2021年,全球在能源轉型方面的投資超過7500億美元,僅中國就投資了2660億美元,美國投資1140億美元。在這場能源轉型的硬件製造競賽中,中國遙遙領先。

美國在近期通過的《通脹削減法》中表示,將投入3690億美元用於能源安全和氣候投資,對新能源車的購買者提供每輛最高7500美元的退稅補貼,但必須滿足「美國製造」的條件,只有北美製造的汽車才可以獲得該項補貼。

具體要求包括動力電池組件大比例在北美生產,電池中至少有40%的金屬原料和礦物(例如鋰和鈷)要在美國或者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開採、提煉,且動力電池組件、關鍵礦物原料均不得來自實體清單內的企業。

美國的這一歧視性政策明顯針對中國,要知道,目前中國在電動車供應鏈具備很強的全球競爭力,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了公司一半以上的產能。在電動電池產業鏈更具有絕對優勢,生產了全球2/3以上的鋰離子電池,部分細分領域中國的產能甚至能占據80%以上。

可以說,按照當前市場占有率,美國想將中國從供應鏈中剔除幾乎不可能。站在目前這個時間點上,美國的最大優勢反而在於其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潛力。

美國是傳統的汽車之國,2021年汽車銷量大約有1600萬輛,而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才60多萬輛,即使今年賣到120萬輛,其滲透率也不到10%,遠遠低於同期的中國和歐洲,中國預計今年底超過30%,歐洲超過20%。

全球宏觀經濟放緩的當下,中國和歐洲的市場增長難免讓人看衰,而相對來說美國市場成為最大的蛋糕,自然也不想分給別國。

不過,在產業鏈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即便存在逆全球化的趨勢,只要產業整體高速增長,作為已經占據絕對優勢的中國企業來說,仍然會受益的。

美國這一針對中國產業的法案8月中旬就已經公布,9月份A股市場相關企業出現大跌,再提這一法案的影響,顯然還是有根據走勢回頭找理由的嫌疑。

因此,當前板塊的大跌主要還是內因導致,因前期股價上漲過快形成明顯泡沫,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會快速下跌,使得風險集中釋放。

未來,隨着新車型供給增加,以及穩增長政策發力,整個新能源市場仍將持續快速上漲。隨着產業鏈的逐漸成熟,分化也會出現,當前的賽道投資將轉向由個股基本面驅動的投資。

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