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 三十年前世今生,一跌再跌還是起死回生?

發佈于: 9 月 8, 2023
編輯: Tony Liu

提到中概股,很多人都會很好奇:為什麼沒有美概股、日概股、歐概股呢?

中概股,顧名思義,就是主打中國概念的股票。中國改革開放雖然1978年就已經開始,但資本市場的真正開放一直到1990年才拉開帷幕。在那個年代,國際市場壓根就沒聽說過中國企業品牌,也分不清政府和企業的關係,因此這些股票自然成了一種抽象的概念。

中概股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中概股公司以國企為主。 1992年,華晨汽車登錄紐交所,打響了中國企業境外上市的第一槍。提到華晨你可能並不陌生,它旗下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合資品牌。沒錯,就是那個經常被車主嫌棄,新車到手立刻摳標的“華晨寶馬”。 1993年,青島啤酒成為首家在香港發行H股上市的內地企業;而就在同年,國企中石化控股子公司上海石化,成為了中國第一家同時在香港、紐約、上海三地上市的企業。之後,中石油、中國聯通,還有中國人壽保險這些響噹噹的“國字號”品牌也跟著“出海”融資,在境外資本市場掀起了新的篇章。

中概股的第二波發展,源自21世紀的互聯網熱潮。新浪、網易、搜狐、盛大、百度、優酷、土豆先後登錄納斯達克。值得一提的是,僅在2010這一年就有63家中國企業在美國IPO,創下歷史記錄。不過,爭先恐後的上市背後,隱藏著海外空頭機構的獵殺危機。針對中概股做空的有三個代表機構,分別為香櫞(Citron Research)、渾水 (Muddy Waters Research)和灰熊研究 (Grizzly Research)。後者影響力偏弱,但前兩者香櫞和渾水各自做空中概股約20家,是不折不扣的“狙擊手”。尤其是渾水,在與加拿大多交所前上市公司嘉漢林業(Sino-Forest)的做空大戰中大獲全勝,要知道嘉漢在被做空前最高市值多達70多億美元,是北半球最大的私人林業公司。這一事件對於整個中概股資本市場造成了沉重打擊。

中概股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始於2014年,以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為重要標誌,開啟了新一輪的赴美上市熱潮,平均每年約30家。受益於全球量化寬鬆以及資本對中國資產的看好,中概股從2019開始經歷了一波大牛市,直到2021年2月達到峰值。期間多只中概股股價翻倍,例如拼多多、蔚來汽車都翻了六倍,嗶哩嗶哩漲了四倍,新東方的漲幅也超過兩倍。

牛市過後,便是一輪暴跌崩盤。中概股慘變“中丐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美兩國的監管衝突。 2020年12月,特朗普簽署了一份《外國公司問責法案》(The 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這份法案規定連續三年不交審計底稿就得退市,但是一些公司由於國內的數據安全規定,根本無法向境外提供相關信息。 2020年瑞幸咖啡的財務造假事件也帶來了信任危機,加上雙重監管下的規則不一致,讓這些中概股的處境尤為尷尬。不少公司最終無奈選擇退市回歸港股和A股。

回顧這段跌宕起伏的三十年曆程,我們可以看到中概股作為中國資產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名片,輝煌時也曾造就過一批龍頭企業。對於海外的投資者而言,中國概念股也已經從早期的噱頭,變為了真正的價值投資。比起短期投機,這些老練的投資者更關注的是企業的長期發展。

前陣子拼多多用低價戰略登錄北美市場,把“砍一刀”的熱潮帶給了國外用戶。在近期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中,業績不僅輕鬆超過分析師預期,還戰勝了競爭對手阿里巴巴和京東。年初至今,拼多多在納斯達克的股價已經上漲超過10%,這也將人們的關注點再次聚焦到中概股。即便中概股仍處在低迷之中,但大浪淘沙過後,優質企業終將會留下,互聯網、AI、半導體、新能源板塊的公司將更具競爭力。除了拼多多外,比亞迪、攜程、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都值得觀望。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NAI500全新中文頻道 – NAI熱投 !

NAI熱投 中概股 科技 美股 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