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2023:供應擔憂轉為需求驅動

中国 大宗商品
發佈于: 1 月 11, 2023
編輯: Wendy Zhang

被戲稱為「大宗商品旗手」的高盛集團繼續看多2023,預計2023年大宗商品可能會成為表現最佳的資產類別,回報率或超過40%,煤炭、石油、天然氣、銅等大宗商品都會漲價。

事實上,伴隨着中國對疫情管控政策的放開,銅、鋁和鐵礦石等工業金屬最近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反彈。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製造業大國,中國市場正出現明顯好轉,政策暖風頻吹,對大宗商品市場構成最大利好,這種因需求復甦帶來的價格上漲趨勢在新的一年仍將持續。

回顧2022: 供應擔憂主導行情

2022年大宗商品市場可謂動盪不安,地緣政治衝突、能源危機、美聯儲鷹派立場和經濟衰退擔憂等這些相互關聯的因素作用之下,大宗商品價格先漲後跌,演繹了一出過山車行情。

整體而言,對供給不足的擔憂成為影響大宗商品價格的主導因素,而能源則是最受資金關注的板塊。

這種供給不足導致價格上漲的態勢,自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出現後就表現明顯,大宗商品市場多次上演供需錯配下的寬幅震盪行情,這段時間內,14種大宗商品價格在不同時間點創下歷史新高。

2022年年初,全球仍處於新冠疫情衝擊帶來的供應鏈危機之中,歐洲的能源危機也還在進行時。偏偏此時屋漏又逢連夜雨,俄烏衝突的爆發更是雪上加霜,使得市場進一步失衡。

能源、金屬及農產品等板塊都直接受到供給衝擊,價格輪流快速漲價。原油天然氣價格自然是首當其衝;煤炭在供需格局偏緊之下也迎來復甦,年內價格漲幅高達150%;全球糧食價格也一度沖高。

這種漲勢一直持續到2022年6月,大宗商品價格開始呈現疲軟態勢,出現高位暴跌。

不過整體而言,大宗商品2022年的表現依然可圈可點,明顯好於同期慘澹至極的股票和債券市場。

在市場輪轉的同時,影響大宗商品價格的主導因素也正在發生變化。

隨着後疫情時代的正式到來,以及為控制飆升的通脹主要央行採取的激進加息政策,大宗商品價格的主要影響因素正由供給不足擔憂逐步轉向需求端。

展望2023: 需求主導,喜憂參半

2023年,疫情帶來的衝擊正在淡化,全球經濟活動以回歸到疫情前常態為主題,大宗商品市場也相應回歸到以基本面為主導的走勢。

儘管大宗商品包含有多個板塊,從黃金等投資品到工業金屬、能源,再到小麥和咖啡等農產品,背後都有着不同的價格驅動因素,但最終都是受全球化供需及對供需預期的影響。

經過2021年和2022年的價格上漲,資本流入,因投入不足導致的供給不足問題已經得到平衡,2023年最大的變量是需求端可能的變化。

高盛對2023年的樂觀有一定的事實支撐。

中國幾乎是所有商品的最大需求地,而過去半年間大宗商品的疲軟與中國需求的放緩息息相關。如2022年前10個月,中國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8.8%,直接引發了鐵礦石價格的崩盤式下跌,更不提疫情防控之下生產消費活動的放緩甚至停滯。

如今,在這一最重要的市場,正傳來一系列的政策暖風。

首先是疫情管控的放開,中國的生產和消費都正逐步回歸常態,自然會帶來對大宗商品需求的迅速恢復。

同時,中國對重點產業的規範整頓也在告一段落,近期已經不斷有產業政策相繼宣布,房地產等市場也會出現復甦,意味着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

中國需求的復甦之外,美元的走弱也對大宗商品走勢構成利好。2022年,美元一路走高之下使得所有資產一路向下,這種狀況2023年應該不會持續。

當然,需求端的不確定因素還是存在的。全球高通脹和高利率的環境仍將對需求造成衝擊,許多發達國家正處於衰退的邊緣,全球經濟大概率會繼續走弱。

中國復甦帶來的需求增長能否抵消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需求疲軟,以及這種增長的速度及會在何時出現,都還存在變數。

Capital Economics認為,中國對疫情防控的轉變、以及對房地產行業的額外支持,最終將推動國內需求的復甦,不過可能要到下半年才能顯現。

復甦終將來到,雖然期間道路可能漫長而艱難,但投資者們已經沒必要過於悲觀。

中國新聞 天然氣 工業金屬 深度分析 能源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