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薩靠連鎖外賣打敗亞馬遜,Krispy Kreme的甜甜圈能否靠體驗逆襲?

Krispy Kreme IPO
發佈于: 7 月 2, 2021
編輯: Wendy Zhang

在美股科技巨頭業績與股價雙雙走高的耀眼光芒之下,很多看上去非常傳統、接地氣的“小”生意漲幅實際上並不遜色。全球最大的披薩公司Domino’s Pizza (NYSE: DPZ)自2004年上市10多年以來也成為妥妥的百倍股,回報率超過同期的亞馬遜與穀歌,其長牛之處在於科技落地到人們的日常消費場景創造的市場價值。那麼同樣屬於食品股的Krispy Kreme IPO能否靠體驗逆襲呢?

7月1日最新上市的甜甜圈品牌Krispy Kreme(NASDAQ:DNUT)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股票受到了散戶投資者的熱烈歡迎,股價一度暴漲。但同時卻被對沖基金大量做空,整體態勢頗有幾分類似於今年散戶對峙機構的逼空大戰。

置之死地而後生的Krispy Kreme

Krispy Kreme IPO早在2000年就曾經一度上市,但於2005年破產。 2016年Keurig的母公司JAB Holding Co以13.5億美元的價格將其私有化。公司首席執行官Mike Tattersfield稱:“這家公司在過去5年裡所做的轉變令人難以置信,我們在品牌和文化上都下了很大功夫。”

此次Krispy Kreme IPO定價為17美元,遠低於此前計劃的21-24美元的定價區間。其次,發行規模最終確定為2940萬股,略多於此前計劃的2700萬股。

不少分析師認為,Krispy Kreme當前的估值偏高,EV/EBITDA高達28,高於同類型公司,Domino’s Pizza該數值不到25。若以調整後淨利潤計算,PE值高達72,高得完全不像一家食品飲料公司。

2020財年,Krispy Kreme的收入增長17%達到11.2億美元,淨虧損為6090萬美元。該公司在過去三個財政年度均報告了淨虧損,主要因為大手筆的業務投資,如花費1030萬美元在紐約市時代廣場重新開設一家24小時經營的旗艦店,並買回許多特許經營店鋪。與Domino’s Pizza授權加盟的模式不同,Krispy Kreme大約85%的分店都是自營資產。

Krispy Kreme打造無法複製的體驗

從未來的業務提升來講,Krispy Kreme下大注在疫情后店面體驗消費的回流。消費者越來越喜歡通過社交媒體分享餐飲體驗照片,Krispy Kreme認為這種以分享體驗的網紅店會持續火爆,此次公司重金購入的位於時代廣場的旗艦店就設置很多互動元素,讓顧客可以實時看到甜甜圈的製作等。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說,打造“無法複製的視覺、嗅覺、聽覺和味覺綜合體驗”,藉此助公司脫穎而出。

公司還表示,歷史證明,放縱性食品具有抗經濟衰退性的特徵,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甜甜圈類食品消費增長了4%,在當前大流行期間增長了4.3%。因此投資甜甜圈這類食品公司,可以對沖未來可能的經濟低迷。

從公司目前的經營狀況來看,Krispy Kreme的消費者中常客比較少,大部分消費者都是有特別的理由才會到店,平均每年到店次數不過3次。公司認為,如果能夠培養、說服客戶更頻繁地光顧,意味著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美股市場上不乏長牛的食品飲料股票,Krispy Kreme的甜甜圈的重體驗模式能否持久吸引消費者決定股票未來的走勢。

後疫情時代投資趨勢前瞻

除了甜甜圈外,近期很多新興的食品飲料正在加入市場並獲得追捧。對投資者來說,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消費習慣新趨勢賽道永遠是長牛股票的培養池,選擇投資標的時不妨把自己代入消費者的視角,這種策略應該永不過時。

隨著疫情的逐漸好轉,消費市場正回歸常態,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和技術股票會有更多資金關注,投資者不妨關註一下以下公司產品的市場前景。

BevCanna Enterprises Inc. (CSE:BEV, Q:BVNNF, FSE:7BC)是一家創新型的健康保健飲品生產企業,開發和生產一系列鹼性、植物性和大麻飲料及補充劑。公司旗下擁有一個原始的鹼性泉水蓄水層和一個世界級的4萬平方英尺的HACCP認證的生產設施,每年的裝瓶能力高達2.1億瓶。公司持有加拿大大麻製造與分銷的完全許可,並創建有天然健康和保健電子商務平台Pure Therapy,以及擁有3000多個銷售點的自有品牌TRACE。

TraceSafe Inc. (CSE:TSF)通過先進的低功耗藍牙信標和企業雲管理,提供一整套實時位置管理服務和聯繫人追踪解決方案,既能確保用戶隱私,又能確保全面的管理控制。 TraceSafe的專利解決方案已經在世界各地與政府及其他企業部門合作部署。

Extreme Vehicle Battery Technologies Corp. (CSE: ACDC)是一家擁有獲得專利的顛覆性電池管理系統(BMS)的領先區塊鍊和電池技術公司,以滿足快速增長的電動汽車(EV)和能源存儲解決方案(ESS)市場對可擴展、智能解決方案的指數級增長需求。

免責聲明:NAI有償發佈此內容。此內容中所含材料僅供參考,無意構成在任何司法轄區進行證券發行。此內容不應解讀為買賣產品或證券的要約、招攬或推薦。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