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成被告,华尔街打压中概股的新套路?

马云
发布于: 4 月 27, 2022
编辑: Wendy Zhang

全球科技股都深陷下跌泥潭的时刻,华尔街传来一则关于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消息,很有几分荒诞不经的色彩:4名美股投资人突然升级了对阿里巴巴的诉讼,并将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列为新的起诉对象。

这起诉的理由也是非常奇葩——阿里巴巴(NYSE:BABA)股价暴跌,导致投资利益受损。事实上这4人去年就已向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发起了针对阿里巴巴的集体诉讼,而今再次升级,并把已经退休许久的马云列入被告席。

不猜测动机,只预测影响

当下,华尔街以这样荒诞的理由对一家中国科技公司提起诉讼,加之近段时间美国接二连三对中国科技企业发难,难免让人猜测其背后的政治压制色彩。不过,本文不对美国动机做任何猜测,只预测一下可能会对阿里巴巴及整个中概股后市带来的影响。

受到国内监管政策的加强,以及美国对中概股的打击等多重影响,加上整个美国科技成长股崩盘式下跌的大背景,中概股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史诗级大调整,阿里巴巴自然也是惨遭腰斩有余,就连此前一直看好阿里巴巴的芒格,也在这个时间点进行了割肉减持。

芒格是在2021年一季度首次建仓买入阿里巴巴股票的,随后陆续加仓,直到去年四季度再次翻倍增持,阿里巴巴进入Daily Journal (NASDAQ: DJCO)前三大重仓股。有媒体测算,芒格持有阿里巴巴的成本大概为155美元/股。

谁知今年4月11日,Daily Journal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一季度其对持有的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投资削减了一半。2021年底阿里巴巴的收市价为118美元/股,这意味着,芒格在阿里巴巴的亏损幅度超过20%。

更让人关注的是,阿里巴巴是Daily Journal在今年一季度唯一减持的投资标的,其对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美国合众银行等持仓保持不变。

芒格的操作显然表示不看好阿里巴巴的后市,但这与公司和马云当前面临的起诉有关吗?答案应该否定的。

事实上,美国股东对上市公司提起集体诉讼的案例屡见不鲜。因为美国允许集体诉讼律师通过风险代理的方式收取费用,而证券集体诉讼中,由于涉案金额巨大,往往能为律师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律师寻找各种机会提起大规模的诉讼以获取高额律师费。

而且越是明星企业,被追责起诉的风险越大,特斯拉、Facebook、苹果等无一漏网。

2018年,特斯拉股东对马斯克提起集体诉讼,理由是马斯克的一条推特误导了市场,致使股价下跌;

2021年,Meta Platforms(Facebook)股东集体起诉公司董事会,理由是扎克伯格为了避免出庭作证,向调查委员会支付了一笔49亿美元的和解金,损害了股东利益,要求撤换管理层;

今年,Meta Platforms股东又发起集体诉讼,要扎克伯格为低迷的股价负责,并请他说明为什么要抛售自己的原始股,是否有套现嫌疑;

同样是今年,苹果也遭到股东集体诉讼,原因是怀疑库克隐瞒了iPhone手机在中国真实的需求,给出了过于乐观的预计,结果iPhone在华销售下滑,股价下跌,给股东造成了损失。

这种集体诉讼对阿里巴巴也不是第一次,早在2015年1月,就有美国投资人以“未起到披露义务,作出误导性陈述”为由对阿里巴巴发起集体诉讼,并将马云,蔡崇信等时任高管追加为被告。美国当地法院驳回了原告起诉,认定阿里的信息披露“准确而充分坦诚”、没有发现阿里巴巴存在任何违法或不当行为。

本次针对阿里的诉讼始于2020年底,尽管现在有所升级,指控内容没有明显变化,只是将马云增列为起诉对象,直接把矛头指向企业家个人。

通常来讲,这种集体诉讼本身并不会给企业带来不可承受的损失,公司股票的后市还是取决于市场估值与业绩走势,最重要的在于原有商业增长逻辑是否依然成立。

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十字路口

阿里巴巴当前的状况可以说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缩影,这批曾代表中国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公司,正经历着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艰难转变,超高速增长不再,竞争更为激烈。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企业的跑马圈地对传统经济的反噬作用越来越明显,领导层开始意识到,我们无法依靠互联网企业去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从舆论到政策层面,开始了对互联网经济的野蛮增长进行规范和约束。

不可否认,移动互联的商业化给中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颠覆式的影响,但互联网经济的繁荣最终没有摆脱“补贴->垄断->收租”这一商业链条。14亿人口和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底层空间,资本的狂欢使得烧钱补贴获得垄断地位成为可能。

而今,这一逻辑因为受到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无法继续,而资本自然会顺应潮流不再一拥而上。另外,美国方面通过金融市场对中国科技公司进行打压,《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是始终存在的综合性风险,难以避免。

危险和机遇从来是一体两面,在这多重风险之下,投资机遇也正在浮现。

这些已经稳稳占据市场优势的大公司尽管过了超高速增长期,但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熬过了烧钱亏损的时段,过去几年都保持着较为稳健的业绩增长,不断暴跌的股价使得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

众多券商和投研机构在研报中写道“基本面良好”“业绩增长强劲”“盈利能力稳健”等买入理由,也有一批知名投资人和基金经理们开始拿出真金白银进行抄底、加仓。

这批公司或许已经不再是新兴成长股的代表,但作为业绩优异的现金牛企业,在当前点位绝对值得关注。

中国新闻 消费品及服务 深度分析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