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股票全線拉垮,馬斯克丟首富寶座

美国电动车股票
發佈于: 12 月 16, 2022
編輯: Wendy Zhang

特斯拉最終沒有逃過大跌,倒在了2022年年末,年內下跌高達58%,遠超同期美股大盤指數。

12月13日的大跌之後,馬斯克也丟掉了2021年9月坐上的全球首富寶座。

可以看出,特斯拉的日子很不好過,但它在中美兩國的競爭對手——那些曾經號稱要做「特斯拉終結者」的公司們,則更為悽慘,媒體甚至稱2022為「電動汽車股死亡年」。

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們離盈利越來越遠,美國方面,亞馬遜和福特兩大巨頭聯手投資的Rivian、以及被馬斯克踢出特斯拉的早期參與者打造的Lucid,年內跌幅都直奔80%。

按說,在全球共識極度匱缺的當下,碳中和,新能源算是少數有共識的全球大趨勢,電動汽車賽道也符合「長坡厚雪」的特徵,而且上半年石油價格暴漲對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來說,也是絕對利好。

那麼,為何整個產業的二級市場都會如此拉垮呢?

成也特斯拉,敗也特斯拉

看過去三年間新能源汽車產業在二級市場的暴漲暴跌,幾個標誌性的點位都是由馬斯克帶領的特斯拉創下的。

2019年12月,特斯拉中國超級工廠生產的model 3正式交付,由此啟動了一個產業的資本狂歡。

2020開年,特斯拉的市值就超越了老牌汽車廠商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兩家的總和,中國的蔚小理三家造車新勢力也跟着進入一波波瀾壯闊的上漲行情。

伴隨着2022年美股市場的崩塌,新能源汽車公司們也紛紛噼里啪啦地下滑,而相對於整個市場來說,特斯拉股價算是非常堅挺地度過了前三個季度。然而,伴隨着馬斯克開始入手收購推特,情況開始迅速逆轉。

最直接的原因看,馬斯克為了收購推特,多次賣出特斯拉股票成為股票大跌的導火索。其次,特斯拉公司依然對馬斯克個人高度依賴,而隨着馬斯克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推特上,特斯拉股東們的噩夢就來了。

同時,新能源汽車的競爭環境也更加激烈,特斯拉的市場份額出現下降趨勢。從中國市場看,今年前11個月,特斯拉在華累計交付量約39.8萬輛,市場份額降至7.9%。

不過,這些只可以解釋特斯拉一家股票的大跌,事實上,搶占特斯拉份額最多的比亞迪公司,也遭遇了股神巴菲特的拋棄。

為何領頭羊份額下滑,他的競爭者們也沒有迎來好日子呢?事實上還是產業發展存在的固有難題沒有解決。

馬斯克憑藉他獨特的個人魅力,攻破了困擾特斯拉多年的商業化量產難題,驗證了電動汽車產業的可行性,隨後吸引了大批資金的搶入,從而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蓬勃發展。

不過問題來了,特斯拉在突破了產業的第一個瓶頸,並引領了一波電動車資本潮流之後的兩年多,再沒有其他技術性的突破,整個產業面臨着無法繞開的資源和技術瓶頸。

股價如此迅猛的下跌,反映的正是資本市場對該行業面臨的困境及未知前景的強烈不安。

雖然科技許下的未來非常美好,但現實面臨的環境確實殘酷的,只是憑藉充沛的資金搶資源對整個產業的健康來說,其實是非常有害的,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打壓估值肯定是最理智的做法。

電動車賽道整體估值崩塌

事實上,2022年新能源汽車的實際產銷數據依舊旺盛,油價高企之下,電動車還呈現出一車難求的態勢。

儘管受上遊資源價格的暴漲,特斯拉打頭陣開啟漲價行情,將成本壓力轉嫁到消費者,但市場表現出了「買漲不買跌」的熱情,新能源車的滲透率也在不斷爬升。

在銷售市場上行的狀況下,股價卻遭遇連續下跌,只有一個原因,之前投資者的熱捧之下,股價出現了嚴重高估,而市場認為未來的增長支撐不住當前的市值。

再來回顧一下上一波電動車的股價狂潮,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最初始於特斯拉商業化量產的成功,之後又恰逢疫情後大放水,可謂水漫整個成長股板塊,而碳中和又成為全球投資主題,整體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特斯拉了,可謂千萬寵愛於一身,自然遭遇了資本的無腦瘋搶。

美股的瘋狂上漲持續了一年多之久,而Rivian和Lucid正是趕了最熱的時點上市,早前因為馬斯克在華爾街不受人待見,不少資金錯過了特斯拉,因而對Rivian和Lucid的估值直接奔向天際,創下了出道即巔峰的景觀。

早前市場對特斯拉的估值,在很大程度上對標了人類兩大科技商業奇蹟——福特和蘋果。

福特推出了全球第一條流水生產線,將汽車引入普通美國家庭,開啟了輪子上的時代。而蘋果則是建立了高效的全球產業鏈,並打造了硬件+軟件的全商業生態模式,使得移動互聯成為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而特斯拉確實也是帶着顛覆者的姿態闖入,致力於打造全新的智能電動車時代,再建一個可與福特和蘋果比肩的科技商業奇蹟。

但是,目前來看,電動車產業存在的鋰資源不足、電池續航焦慮和電網容量不夠等幾大問題,無一得到實質性解決,而且大家對於電動車整體是否真環保仍有爭議。

總而言之,雖然馬斯克確實很牛,但特斯拉和福特、蘋果相比還差很多。這樣看來,整個電動車產業更像是美聯儲放水之下的水牛,在熊市自然遭遇大幅度擠水。

不過,擠水之後,作為當下一個符合碳中和趨勢的新興產業,電動車賽道依然值得期待。

根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全碳中和路線圖,2030年,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達到5500萬輛。到2035年,全球大部分國家將禁售燃油汽車,全面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

而且汽車消費群體年輕化,對一些智能化附加功能會更願意嘗試,並願意為之而付費。整體來看,無論是汽車硬件還是軟件,產業發展的增量空間仍然很大。但是,市場肯定會出現分化。

哪些公司能夠脫穎而出呢?最值得關注的指標有兩方面,一方面看公司的財務數據,包括銷售增長及現金流情況,另外一方面則是看誰能夠率先再有真正的技術突破。

深度分析 清潔技術 科技 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