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淘金:大科技夠熱鬧,生物科技是悶聲發大財

AI淘金:生物科技
發佈于: 3 月 21, 2024

現在美股市場最熱的投資主題非人工智能(AI)莫屬,主流媒體也被AI相關的新聞主導。不過,在這股AI淘金熱當中,人們關注的焦點都聚焦于軟件開發商以及它們的AI助手,比如說OpenAI的ChatGPT以及微軟Microsoft(NASDAQ:MSFT)的Copilot。然而,另一個即將因為AI而爆發的生物科技行業雖然冷清許多,但確是悶聲發大財。

首先,生物科技股的走勢最為直觀。

2023年11月初至2024年2月底,生物科技股票ETF SPDR S&P Biotech ETF(XBI)暴漲超過55%。個股漲幅就更大了,其中Elevation Oncology Inc(NASDAQ: ELEV)的股價今年迄今上漲超過700%,Skye Bioscience Inc(OTCM: SKYE)上漲超過380%,以及Corbus Pharmaceuticals Holdings Inc(NASDAQ:CRBP)上漲約570%。

數據為王

AI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之所以具備解鎖巨大經濟價值的潛力,歸根結底可以用一個詞概括:數據。簡單來說,數據越多,AI越優秀,而人體就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甚至可以說是地球上質量最高的數據。

如果說計算機的核心就是數字0和1的排列組合,人類就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鳥嘌呤(G)和胞嘧啶(C)這4種堿基的組合。這四種堿基以不同的順序排列,構成了DNA的遺傳信息。

AI將變革醫藥行業

藥物發現和研發是製藥企業的重要研究領域。然而,低效率和高成本給該領域帶來了障礙。你能夠想像,一款新藥的成功上市平均需要花費大約9億美元的資金以及13.5年的時間。藥物發現和開發過程中最艱巨和令人沮喪的一步是尋找存在於浩瀚化學空間中合適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藥物分子,而最令人氣憤的,是十分之九的藥物分子通常不能通過第二階段臨床試驗和其他監管批准。

所幸的是,AI可以大幅縮短這一過程,並且成本也大大降低。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機器學習模型快速識別新的和潛在的先導化合物,AI算法可以分析廣泛的數據集,能夠識別新的藥物靶標,優化藥物開發過程,並預測候選藥物的特性和成功可能性。AI可進一步用於設計更有效的臨床試驗,從而大幅減少新藥上市相關的時間和成本。

這不是想像,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就在去年,日本製藥公司武田製藥以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一款銀屑病試驗藥物。在AI的幫助之下,這款藥的開發時間僅僅6個月。除了武田製藥,其他製藥巨頭,比如說拜耳、羅氏、賽諾菲Sanofi(NASDAQ:SNY)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NASDAQ:AZN)也正在藥物發現過程中積極採用AI技術。

AI將催生出一大批新藥

按照研究機構Deep Pharma Intelligence的估算,過去4年,AI藥物發現領域的投資規模增至原來的3倍並接近25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預測,這一技術將在未來10年帶動50個新的療法上市,年銷售額將超過500億美元。換句話說,價值500億美元的AI藥物發現革命現在已經啟動,你準備好了嗎?

在本周舉行的英偉達NVIDIA(NASDAQ:NVDA)GPU科技大會(GTC)上,該科技巨頭披露將聯手強生Johnson & Johnson(NYSE:JNJ)開發幫助醫生做手術的AI。按照該公司的說法,強生的醫療科技業務J&J MedTech在全球手術室的滲透率高達80%,每年培訓超過14萬醫療專業人士。未來10年內,幾乎所有的手術都將有AI自動化的參與,這將是大概率事件。

人工智能 機器人 生命科學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