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對稀土礦物的意義

资源民族主义与稀土
發佈于: 3 月 4, 2020
編輯: Caroline Kong

眾所周知,柏林牆的倒塌帶來了一個一體化的世界市場,商品和服務可以自由地跨越國界而不受意識形態的干涉,一個國家的農產品、礦產、人造的珍寶可以向任何國家任何願意買單的人出售,包括石油、黃金、鑽石、大豆、棕櫚油、小麥、電腦、軟件以及地球上無數的其他產品的人類智慧的結晶。

但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有差距,因為並不是每個國家都完全接受這種幾乎沒有摩擦的國際資本主義秩序的理念,以及遵守被世界各國所創建的全球性組織善意監督的意願。

作為全球稀土元素市場的主導者,中國不僅生產了全球80%的稀土礦物,而且控制著全球85%的稀土加工產能。第二個數字還意味著某些在中國以外開採的稀土也要送到中國去加工。

中國近來開始著手對稀土行業進行重組,對國內的稀土資源有了更好的管控。從去年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來自中國的稀土供應出現小規模中斷,或者中國釋放出越來越多的稀土礦物將首先為自己所用的信號,對全球稀土行業都會帶來重大影響。中國每一次打出稀土牌,稀土價格便一飛沖天。

事實上,稀土也並不是受到資源民族主義影響的唯一一個大宗商品。拿棕櫚油來說,全球大約90%的棕櫚油是由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兩個國家生產的。在印度入侵克什米爾問題上,馬來西亞和印度政府之間的爭吵導致從馬來西亞進口棕櫚油被禁止。所以說,資源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

但最終的結果是,在印度的進口禁令之後,中國增加了棕櫚油的進口,以此彌補因貿易摩擦而失去的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另一種油料作物)。棕櫚油價格一路上漲。

印尼還控制著另一個大宗商品——鎳市場的一大部分。去年,印尼禁止鎳礦石出口並計劃發展本國精煉鎳行業的決定對全球鎳價造成了嚴重衝擊。

資源民族主義對於全世界的資源樂觀主義者來說可謂是一劑毒藥。如果我們需要的所有東西都有充足的供應,即便不能,也能輕易地找到產能相當的替代品,那資源民族主義就沒有生存的土壤。但是現實是,稀土元素很難找到替代品。就連常見的金屬鎳也很難在短期內找到替代品。

試想一下,所有依賴稀土的平板顯示器、手機、工業磁體、風力渦輪機、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最終都有可能在沒有原材料的情況下被重新設計。但這種重新設計的成本和所需的材料可能會讓許多如今無處不在的設備成為許多人負擔不起的東西。

正是由於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才使得資源民族主義成為可能。但全球社會消費幾乎所有東西的速度可能使資源民族主義在未來成為更普遍的現象。

美國地質調查局通報,1994年全球的稀土產量大概是64,500公噸,一直到2017年,這個數字才增加了一倍多,達到132,000公噸。但是隨著需求不斷上升,2018年和2019年的產量分別達到190,000公噸和210,000公噸。

事實上,除了稀土,我們對許多關鍵資源的消費也在以類似的速度加速,但這種增長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這讓我想起了經濟學家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的一句名言:如果一個事情無法永久進行,遲早會停下來的。

這對礦業投資者意味著什麼?

不言而喻,對於那些能夠提供有助於打破資源民族主義的礦產公司,投資者應該會很感興趣。

不妨看一下這家公司:Search Minerals Inc.。該公司擁有堅實的管理團隊,在加拿大關鍵稀土元素區擁有交通便利、臨近潮汐的優質稀土礦床(FOXTROT項目)。該礦床蘊藏的鏑、釹、鐠、鋱等稀土元素具有經濟上可行的品位,而且全部都是供不應求、在快速增長的永磁市場和/或綠色經濟技術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礦產。

該公司獲得了加拿大聯邦政府以及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司的自有冶金工藝獲得了聯邦和省政府的財政支持。

免責聲明:本文介紹的公司是NAI Interactive Ltd. 的客戶。本資料只供參考之用,並不以任何方式約束NAI Interactive Ltd.,也不作為購買或出售任何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建議、要約或招攬,或參與涉及任何金融工具或交易策略的交易。

礦業 稀土 能源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