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物聯網股票剛剛宣佈售出第100萬台設備,掌握獲取財富500強客戶的密鑰!

这只物联网股票刚刚宣布售出第100万台设备,掌握获取财富500强客户的密钥!
發佈于: 10 月 5, 2021
編輯: NAI500

新冠肺炎使物聯網成為必需品

這不是你父母一代的互聯網。物聯網(IoT)是自互聯網發明以來衝擊互聯網的最大事件,而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幫助鞏固了物聯網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

物聯網包括所有通過互聯網連接和共享信息的事物。物聯網已經徹底改變了設備之間的溝通方式,改變了數百萬用戶的日常生活。從你駕駛的汽車到你的電器和智能手錶,數字連接已經將曾經的趨勢轉變為一種生活方式。

在全球範圍內,物聯網連接已經引發了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幾乎沒有任何部門會不受影響。你已經可以看到該技術在製造過程、運輸和物流、公用事業和能源部門內發揮作用。

對社會距離的需求可能已經加速了對物聯網連接設備的需求;然而,隨著我們的進步,預計將看到這一新興技術在醫療保健、在家工作的解決方案、零售店,甚至智能城市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TraceSafe的物聯網技術

TraceSafe已經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一套先進的實時位置管理和合同追蹤解決方案中。在企業和政府努力管理新冠肺炎連絡人追蹤的過程中,該公司的技術已經被部署在幾個關鍵領域。然而,這項技術的應用並不限於此。

TraceSafe創新的可穿戴技術背後是最先進的低功耗藍牙信標。這些傳感器結構緊湊,可以集成到腕帶上,但又足夠強大,可以提供企業級功能。

合同追蹤和安全解決方案不需要佩戴者輸入任何東西,不需要下載應用程序或登錄。收集的所有信息都以匿名方式存儲在TraceSafe的雲端平臺上,並使用頂級加密技術。管理員擁有完全的控制權,能夠分配用戶和訪問權限,同時保持嚴格的隱私控制。

在整個大流行病期間,TraceSafe的技術被證明對政府和遭受重創的郵輪公司是非常寶貴的,目前TraceSafe正在使其產品線多樣化,以便在其他有價值的市場進行產品部署。位置管理技術現在正在為更智能、更互聯的企業、工作場所、工業和教育機構提供動力。

除了追蹤連絡人之外,TraceSafe平臺還可用于管理員工的工作時間,實時追蹤資產,促進非接觸式支付、房間鑰匙訪問,並作為大型場地活動的票務平臺。

對於新冠肺炎之後的環境,TraceSafe技術對全球經濟的安全重新開放起到了基礎作用;投資者應對這項技術的未來應用感到興奮。

Tracesafe公司獲得ISO-27001認證

TraceSafe技術的價值已經得到證實,與政府合作在關鍵任務的檢疫應用中進行部署,並與全球主要行業簽訂了若干合同。

現在,該公司已獲得國際標准化組織(ISO)27001認證,用於生產、開發、設計、銷售和支持基於物聯網的解決方案,包括硬件、雲和移動應用。

在數據保護方面,ISO 27001認證是國際黃金標準,是處理信息安全的唯一可審計標準,許多財富500強公司只與符合ISO 27001的軟件供應商打交道。在獲得該認證後,TraceSafe正在進入一個更大、更有利可圖的市場。

TraceSafe 的首席隱私官 Marcin Samiec 說:”ISO 27001 認證有助於我們的客戶放心使用我們的解決方案,他們知道我們的隱私和安全做法符合最嚴格的國際標準。作為一家使用尖端技術處理大量數據的公司,我們建立的系統、流程和工具必須能夠保護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部署100萬台設備並且還在增長

這是個應該被紀念的重要里程碑,2021年9月14日,TraceSafe有一百萬個理由來慶祝:公司正式售出了他們的第100萬台物聯網設備。

TraceSafe是新冠肺炎如何推動數字化轉型的一個典型例子,在這種情況下,推動接觸追蹤物聯網設備從一個新生的趨勢變成一個企業級技術。隨著我們進入新冠肺炎後市場,對企業可穿戴設備的需求預計將繼續攀升,特別是像TraceSafe這樣的公司正在努力讓該技術更容易獲得。

根據2020年的一份報告,預計到2025年,全球對企業可穿戴設備的需求將以超過41%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的預期增長將鞏固物聯網技術在未來運營效率、性能和安全方面的作用。

作為一家公司,TraceSafe在向平臺即服務(PaaS)商業模式過渡方面非常成功。公司的產品線可以定制,以滿足特定的企業要求,讓客戶完全控制硬件和軟件的外觀、感覺和功能。可定制的解決方案和PaaS模式使TraceSafe能夠從容地提高設備售價,現在還產生了經常性的月服務費。

該平臺目前每天處理超過1500萬個連絡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設備銷售量超過100萬台,突出了TraceSafe滿足大型跨國企業需求的能力,並為在全球範圍內繼續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礎。

免責聲明:NAI有償發佈此內容。此內容中所含材料僅供參考,無意構成在任何司法轄區進行證券發行。此內容不應解讀為買賣產品或證券的要約、招攬或推薦。

科技